文/尹燕军
我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生态立县、绿色发展”道路,催生出了东平的绿色经济,催生出了东平市民百姓的绿色思维,我们将用实践诠释生态文明的时代强音,让绿色成为东平的最美底色。
今天,邀大家共读一本“绿色”书籍《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生态技术及经济学》,此书是由九位海内外院士专家学者数年来科学研究探索的智慧结晶,从国家战略到如何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做了详细阐述和论证,并结合他们多年研究与探索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许多建议,必将使广大读者从中受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于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为中国迈向生态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新空间、提供新思路,为实现城乡两元文明共生、城乡均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定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也必须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应当是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发展,是严格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好格局的发展,是以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和节俭、简约、生态、自然的生活方式为支撑的发展,是把绿色理念、绿色技术等贯穿运用于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并实现协调融合的发展,是山水林田湖草相生相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辅相成的发展。绿色发展体现的是人和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支撑、紧密依存、日趋和悦的过程,推进绿色发展最终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发达国家或地区,而且也一定是一个天蓝、气清、水碧、土净的美丽国家或地区。
本文从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与水生态治理技术、与生态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三部分为大家介绍此书,深入了解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第一部分
水生态修复是指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对湖泊、江河、湿地等水体水质进行改善,实现水土保持、环境美化等方面的修复治理。20世纪中期以来,各地开始重视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河道治理中相关技术也开始发挥作用。
首先是河道治理中常见水生态修复技术。
◆河岸生态修复东平制砂机
河岸生态修复是目前最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强调通过对河岸环境进行处理,避免水土流失、优化环境,维持水生态的多样性,改善区域小循环。如在河道周围种植各类植物,以高大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低矮灌木形成多元绿化系统,直接提升河道观感,也能利用植物的固水、固土能力,维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此同时,植物活化了周边土体,使微生物活动更加频繁。树木的落叶以及其他植物均可形成腐殖质,改善土质环境,为水生动物、植物提供更多营养来源,最终借助河岸生态修复实现水生态的综合修复。
◆生物修复
水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是恢复生物多样性,使水体周边环境重新恢复自然状态下的活力,生物修复也因此广受重视,较为多见的如水生动物修复。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繁忙,各类活动产生的有机物质会进入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富氧化,水生植物大量生长。为应对该问题,可投入以植物为食的鱼类,尤其是草鱼和鲫鱼等杂食性、好活动,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低的常见淡水鱼,可有效改善水体状态,避免水生植物无限制生长导致的水下氧气不足、动物死亡等问题。生物修复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地工作中,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均得到了重视。
◆物理修复
除此之外,利用物理修复模式进行水生态修复,主要着眼于改善水土环境,其作用相对有限,属于一种辅助性的修复技术,多作为河岸生态修复或生物修复的辅助。如某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但水体周边环境不理想,泥沙含量大,导致水生生物存活困难,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在治理活动中,采用河岸生态修复技术可能面临植物短期内成活困难的问题,采取生物修复,则面临区域环境无法快速改善、生物生存环境不佳的问题。可首先对水体周边进行物理修复,加固河岸,避免水流冲击导致泥沙进入河道中,之后进行中下游清淤作业,最后推行其他修复技术,从而保证河道治理的效果。
其次是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方法。
◆河道概况和修复需求评估
2017年,某地进行河道治理。该地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水网较为发达,且距城镇直线距离仅为2.23km,生产生活产生的部分废水会排入河道中。2015年以来,当地推行污水排放控制政策,使水体环境有所恢复,但生态情况依然不够理想,当地计划通过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河道治理。相关部门技术人员首先对河道自然环境、水文环境进行考察。结果上看,河道多年来未发生改道和决口等问题,土质较为理想,河道周边包括砂土、黏土以及砾岩,也包括白垩土,存水能力良好。当地降水年均1200~1400mm左右,集中于夏季和秋季,地下水水位存在季节性波动,阶段性降水较大时,河道支流水流增加,但上述因素不对河道产生显著影响。在调查所获结果的基础上,以生物修复为主,制定生物修复、河岸生态修复和物理修复三大技术为一体的河道治理方案。
◆技术选取和运用过程
治理工作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物理修复期,持续4个月。利用春季和夏季第一个月进行河道清淤作业,将河道淤塞地点的垃圾、废物移除,扩宽河道,对于河湾部分,建设若干小型护堤,以避免强烈冲击下出现水土流失问题。支流和干流的交汇处,予以拓宽,便于强降水来临时洪峰通过。第二期为生物修复期,持续5个月。主要加强水生动植物的治理,向河道底部投入少量腐殖质,恢复微生物环境、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2个月后,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环境渐渐完善,投入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正式构建立体的水生生态循序系统。在该系统中,微生物可发挥分解作用,为水生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物质,水生动物以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等为食,其活动也能为水生植物提供无机盐,发挥溶氧作用。水生植物则为微生物提供了部分有机物,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水。因当地已经较好的控制了河道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下的水生态循环得到建立并保持。当地治理方案的关键环节即生物治理,相关技术的基本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图1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作用原理第三期为河岸生态修复期,持续6个月。于2017年冬季播撒草籽,次年春季着手进行高大木本植物和灌木的栽植,因河岸生态系统并未完全破坏,修复工作主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补充,规划总面积为15.3万平方米。通过自然降水和人工补水的方式,保证河岸修复技术下植物的成活率。枯死植物以及被风力、人为因素破坏的植物,额外进行补栽。
结果与启示
至2018年6月,当地河道治理工作完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当地的治理标准文件进行衡量,治理活动造价、效应和工期等,均满足预期要求,河道景观作用、环境作用也得到了同步发挥。对该次治理活动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如下启示。
①河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牵涉到干流、支流,也牵涉到降水、生活和生产等活动,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拟定可行方案。
②不同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不同特点,其针对的河道问题也存在差异。在具体进行河道治理工作前,需要广泛收集治理对象(河道及周边)的各类基本信息,尤其是带有长期价值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汇总后分析治理的重点环节、次要环节,明确工作重点、生成完善的计划指导具体工作。
③河道治理工作应以治理对象的现有态势为基础,利用现有资源,不能生搬硬套的使用水生态修复技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④不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执行方式、修复效果均存在差异,在进行河道治理时,可综合应用不同技术、应对总体问题,全面保证治理效果。
综上,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河道治理活动中的生态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河岸生态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三项技术目前最为多见,技术的运用需结合河道治理的实际需求,可单独运用,也可以联合运用。结合实例结果建议在后续工作中更多考虑联合运用模式,提升河道治理效果。
第二部分
从历史上看,在生态脆弱的干旱区,产业发展、城镇布局都存在明显的“向水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水决定绿洲规模,决定产业发展,决定城镇兴衰。当今时代,虽然科学技术已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可以比前人在更大区域内调配资源、发展经济,创新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但我们依然要坚守生态底线,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承载力和资源禀赋,运用生态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建立的具有高效生态过程、和谐生态功能的产业。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等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比如,生态农业是运用系统工程及现代科技方法组建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运用高新技术,将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研制与应用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良种选育繁殖技术等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减少污染,降低化学能使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再如,生态工业是运用高新技术建立和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它将废物资源化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当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设生态产业园。我们可取各家之长,加强研究,综合运用,积极建设生态产业园,培育绿色产业结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战略规划,以生态产业为主导,统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要素优化组合,培育耦合共生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生态产业。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一方面,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经济高速发展的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因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
另一方面,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单单只是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更不是为保护而保护,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的持续发力,为环保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撑。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并行不悖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立足我国国情,把握未来趋势,既深刻揭示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又深刻回答了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路径化对策。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关系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一大批高污染企业有序退出,我国正在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
第三部分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短短几句话,掷地有声。
农村要靓,生态要美。事实证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泰安落地落实、开花结果,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推动生态好转,推动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提升,加快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夯实“绿水青山”的根基,让乡村振兴从蓝图走到现实中来。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没有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就不可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宜居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乡村生态优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追求田园风光之美,而且要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过上幸福美满生活。实践证明,农村生态环境好了,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就会红火起来,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产业就会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秀美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推动乡村振兴,要以生态产业化带动乡村居民增收致富,做好做活“生态+”这篇大文章,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让广大乡村既添生态颜值,又增加经济价值。
山好、水好、生态好,这是泰安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也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但要保持好、维护好生态环境,更要打造好、升级好,使其成为泰安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核心优势。目前泰安的乡村生态环境在保护、利用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相比先进地区还有很多不足,相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还有距离,这就要求我们以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总抓手,切实养护好山、利用好水、保护好生态,在扎实做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同时,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上水平,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新乡村。
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好泰安乡村振兴之路,让绿水青山、风景如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崛起在泰汶大地上。
总结
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大部分被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减少,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势在必行,诸如生态修复和环保产业将发展为新经济,“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将是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
总有一本书让你念念不忘,
总有一句话让你怦然心动,
一本书,一个故事,一段人生,
东平制砂机《第一读书》栏目邀您一起
分享读书故事,
品味多彩人生,
开启书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