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在我国一些博物馆里,珍藏有一种非常奇怪的历史文物,叫“鱼洗”,也有称“铺喷洗”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特制的铜盆。鱼洗盆,是我国汉代保留下来的贵重文物。原是皇亲贵戚玩弄观赏的器物,曾流传于江浙一带。它的造型,与现在的钢精锅有点相似,圆口的宽沿上带有两个半环形立耳,盆内壁及底部镌有花纹。底部花纹十分奇异,是四条鱼围着三层圆环嬉水。
当将盆内注满清水,以洗净的手轻轻搓摩双耳时,盆里公发出时高时低的“嗡嗡”声。随着声音的起伏,水面波纹荡漾,盆内腾起无数晶莹透明的水珠,并从四条鱼嘴里喷出水花。水花层层升高,跃出水面,最高的水点能溅起达二尺余。这是因为搓摩双耳时,铜耳即产生了振源,振波在水中传播,并互相干涉,使能量迭加起来,能量较大地方的水点,就跳出水面。怎么制作振动筛
四条鱼嘴的地方,能量最大,所以喷起水花或小水柱。这是符合物理学共振原理的。共振,是物理学上“受迫振动”的一种特殊情形。所谓受迫振动,就是物体在同期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振动,如缝纫机缝针的振动,蒸汽机活塞的振动,机器开动时所引起的机座振动等。当外界作用力变化的频率,与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时,物体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时候的振动就叫共振。在某些现象中,共振是有益的。
怎么制作振动筛农业机械和矿山机械中的振动筛,就是利用共振原理,使小功率的马达可以带动大筛子,产生较大的振幅,提高生产效率。在电磁波接收过程中,共振现象非常重要,收音机的调频,就是利用共振来进行的。北振现象还常常被应用于发声振动中。发声振动的共振叫共鸣。对共鸣现象,早在宋代沈括就存过所究,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予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以管色奏双调,琵琶弦辄有声应之,奏他调则不应,宝之以为异物。殊不知此乃常理。”
这里的“应”,指的就是共振,振而发声,便是共鸣。共鸣现象很早就被人们应用到剧场中。在北京、济南等地一些古老剧场的舞台下面就埋有水缸,为的是使舞台上演员的嗓音听起来更加宏亮。古希腊的露天刷场,也有利用舞台背后的墙壁和座位下加瓶和罐等,来加强演员音量的。这又属于建筑声学。我们所熟悉的北京天坛公园内的“三声石”和回音壁,是我国古代工匠运用建筑声学的杰作。现在,有线广播喇叭都置于木箱内,这木箱称共鸣箱,也叫音箱。提琴、马头琴、月琴、三弦、京胡、板胡等弦乐器上,都有音箱。
收音机的外壳总要做得精致而美观,这也不仅仅是为了装潢,也为更好地发生共鸣。但是,在某些现象中,共振又是相当有害的。因此,必须设法避免发生。例如火车过桥时,如果车轮对铁轨衔接处撞击的频率,与桥梁固有的频率相同或十分接近时,就要发生共振,有可能使桥梁受到损害,甚至断裂。火车过桥时之所以放慢速度,就是为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军队过桥禁止用悠齐步伐,也是为防止引起桥梁共振。这一点,自古以来已成为兵家的常识。
在挑水时,如果走路的步伐一定,扁担就会发生共振,引起水桶上下振动很厉害,使水溅出桶外,所以要走碎步。同样道理,饭馆服务员端汤州,也常走碎步。登山运动员在攀登危险的雪峰时,都规定不准大声说话,那是怕引起共振,发生“雪崩”。汉代“鱼洗”的出现,说明早在两千年前,我国的能工巧匠,就对“共振”这一物理现象有了相当认识。只是后来这一制作技艺失传了。最近,北京工艺美不门成功旭复制出“鱼洗”,使这一古老的技艺终于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