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
白景琦的四个妻妾,黄春早亡,槐花自缢,而杨九红之死,不仅有她个人的凄凉结局,还预言了李香秀的最后下场。
四个女人中,李香秀的故事是最真实的,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剧情,当年确曾发生过。导演郭宝昌的养母郭榕,15岁时被父母贱卖给了同仁堂乐家,为乐家老太太做抱狗丫头。26岁时,出落的如花似玉的郭榕被70岁的同仁堂当家乐镜宇(白景琦的原型)看中,欲纳其为妾。
颇有主见的郭榕明确告知乐镜宇:我不做妾,要娶就得明媒正娶。没想到老年达观知世的乐镜宇,比年轻人还敢作敢为,不顾全家人的集体反对,将抱狗丫头郭榕娶做妻子。
郭榕婚后没有生育,但和剧中不一样的是,这并非她自己的问题,而是七十岁的乐老爷子实在有心无力。按照乐家家规,郭榕可以在本家子弟中挑选一个“顶门子”,可郭榕不愿自己的一份财产落到乐家的人手里,在乐老爷子的支持下,用200块大洋,买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先生,也就是剧中的李天意。
这些情节,完全与剧中符合,甚至连李天意长大后,一意追查自己的真实身份,与养母李香秀决裂一段,也与郭榕郭宝昌母子完全一样。大闸门怎么画
乐镜宇老爷子在1954年去世,此后郭榕母子的故事,《大宅门》里没有讲。
当时,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乐家的新掌门人乐松生(剧中白占元原型)主动放弃了同仁堂的股份,成了北京副市长。
各地划分成分,地主家的孩子郭宝昌成了众矢之的,成为大家的斗争对象。在此种情况下,郭宝昌回到郭榕身边,要求放弃继承权,并动员养母郭榕放弃股份。郭榕老来孤苦,不容于乐家众子弟,还指望着股份给郭宝昌成家立业,给自己养老,当然不肯放弃股份,于是母子矛盾加剧,达到了决裂的地步。
期间,已经颇有文学造诣的郭宝昌,开始以同仁堂乐家故事为原型,创作《大宅门》,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被没收,并被以给资本家立传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60年代中期,又因为种种原因,被追加为无期徒刑,期间《大宅门》初稿两次被毁。
也是在60年代中叶,同仁堂乐家惨遭横祸,掌门人乐松生的母亲和妻子被活活打死,他本人选了剧中槐花的死法,绝望自尽,连骨灰都没有留下。
1969年春节,郭宝昌终于”没事了“,回到家中,与养母郭榕长谈,再次要求郭榕放弃股权。母子一言不合,郭榕说:咱们的缘分到头了。但郭宝昌起身要走的时候,已经老迈的郭榕抱住了他,哭着要求他留下。
倔强的郭榕,在“好青年”郭宝昌面前,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之后,母子关系时好时坏,但一直没有真正修好。
与此同时,郭宝昌查到了自己的身份。他生母的命运非常凄惨,在解放前属于社会的最底层-----这样的穷苦,在50年代成为一种光荣,郭宝昌宁愿要这样穷苦的出身,不愿再与大宅门有任何瓜葛。
郭宝昌的亲生哥哥找到了他,并带着他,去看望了一次郭宝昌的亲生母亲。
郭榕在知道此事后,心灰意冷。只有那些真正养过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才能体会孩子长大后去和亲生父母相认,心中那种复杂的心情。
郭宝昌回来后,听到养母念叨:狼,养了一只狼,狼是喂不熟的。
后来,郭宝昌有了孩子,年迈的郭榕不远万里,从北京前往郭宝昌工作的广西,去看孙子,对孙子的痛爱,尤甚于儿子。
这样的郭榕,性格很像晚年的杨九红,明明深爱着孩子,渴望孩子和自己终归于好,却时常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故意刺激孩子,意图让孩子自己醒悟。而不肯认错的青年郭宝昌,也很像杨九红的闺女白佳莉。
母子的隔阂,一直到郭榕走到生命的尽头,都没有消除。她死的时候,郭宝昌不在身边,留下了三个字的遗言:无牵挂。
多年后,郭宝昌才有了迟来的醒悟,怀念起养母对自己的各种好,愧疚自己在那个特殊年代,那些无聊甚至可恶的行为,并在夜半辗转反侧,深刻忏悔。
《大宅门》序幕一开头,那个印象画中,跪在宅门口的人,就是郭宝昌先生自己。
往事已矣,我们不必用现在人的眼光,去褒贬那个时代的人们,因为在时代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树叶,只能被裹挟着走,我们看那个时代,看《大宅门》的故事,就像若干年后,未来的人们,看现在的我们,你觉得他们的褒贬能客观吗?大闸门怎么画
与其说我们看的剧,读的故事,不如说,我们看的是我们,看的是本心。如果说看完《大宅门》,有什么实际体会,那其中一个,就是一定要告诉我们自己:
珍惜眼前,少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