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以来,全球疫情仍未见到拐点,确诊和死亡人数继续创造新高。期间美国又因为一名黑人的意外死亡而爆发了席卷全美甚至蔓延至欧洲的黑人平权运动。但美国股市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史无前例的流动性释放以及一系列利好数据的推动下,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再度刷新历史新高。直到上周才在美联储释放的忧虑信号和疫情可能卷土重来的消息下触顶回落。
国内最重要的事件无疑是5月下旬召开的两会。这个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最大事件因为疫情被耽搁了两个多月,终于在5月21日如期开幕,年度经济目标和工作任务也终于揭晓。对普通人而言,两会召开的更重要意义是宣告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6月6日,北京宣布下调响应等级,冰封数月的经济生活运行逐渐趋于正常化。但不到一周,疫情又在新发地等处爆发。刚刚放松警惕的人们,又被迫戴好口罩,跟狡猾的病毒展开新一轮攻防战。
1. 政府工作报告
5月22日,总理在人大会上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告有颇多不同之处。
最明显的不同,就是篇幅比往年缩短了将近一半,结构也由传统的三段论变为平行排列。
其次是没有设定全年的经济增速具体指标。报告解释说,“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速度就不重要。报告表示,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实际上,如果从3.6%以上赤字率来推算,GDP名义增长率需要达到5.4%,而从实现新增900万就业目标来推算,GDP实际增速也需要达到4%左右。
报告要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做好“六稳”和“六保”工作,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具体包括稳企业、促改革、扩内需和稳投资以及稳外贸外资等各个方面。
两会结束的第二天,总理即召开国务院常务会,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5个方面51项重点任务逐一分解到国务院有关部门。
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目标任务。
2. 总理记者会
5月28日下午的记者会上,总理回答了11家中外媒体提出的问题。以下三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应对疫情冲击的规模性政策力度充足。针对政策低于预期这一问题,总理回应“我们出台的规模性政策还是有力度的”。中央结合前期经验和当前形势,精准把握政策力度和出台时机,既不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没有足够的水,要放水养鱼,要摸准脉下准药。
目前规模性政策措施主要分两方面,其一是两万亿规模的新增赤字和特别国债;其二是社保减免。从量上看,政策力度是足够的。同时,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上,以稳就业、保民生为主,强调政策资金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
宁夏水闸门二是全力保就业,遏制失业潮。今年并没有制定GDP增速预期目标,但对就业提出明确要求,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根本在于稳定就业。
稳就业首先是要稳市场主体。其次要鼓励新业态发展,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岗位补充进来。第三要注重抓住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比如874万高校应届生就业问题。第四,今明两年还将利用失业保险结存对3500万人次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
三是坚持双向开放,构筑发展新格局。现因疫情防控,各国间交流合作明显减少。如果再持续下去,世界经济会更加严重衰退,这是危险的。如果世界经济不能够恢复增长,可能将来连疫情都很难防控。同时,抗击疫情更需要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需要保证对外开放,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
除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总理表示中方对参加“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也持积极开放态度。但开放的同时,各国间必须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互惠,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基本原则。
总理的回答,理性、务实、克制、坦诚,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
他提到的“六亿人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表明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他对地摊经济的支持,既释放出了足够的温情和善意,也反衬出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
3. 财政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对财政政策给予厚望。
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2. 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3.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4. 减税降费力度继续扩大,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要想引水灌溉,必须要先修好渠。
总理6月1日在青岛通过视频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会议强调,作为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更加注重帮扶企业,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力量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6月8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财政部长刘昆强调,中央直达资金省级财政不得截留挪用,将作为今年财政工作的一条红线。
6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资金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时间全部下达市县。
这一过程中,中央、省级和市县政府各司其职:中央财政会同相关部门强化管理;省级政府要当好“过路财神”,同时不做“甩手掌柜”,在加强资金监管同时,将自身财力更多下沉基层,弥补基层财力缺口,确保中央确定的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市县政府要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
与市场所理解的这部分资金通过补贴等方式给到企业、居民存在一定差异,按照总理的说法,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地方“先下手”,直接减税降费,再用中央特殊转移支付这笔钱来弥补地方财政减税降费“缺口”。
4. 货币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着墨不多,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调整货币政策目标。《报告》删掉了往年一般会提的“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等表述,对M2和社融规模增速要求由往年的“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改为“明显高于去年”。
5月末M2和社融规模增速分别为11.1%和12.5%,已明显高于去年,所以近期央行在宽货币方面偏于保守,公开市场操作持续缩量对冲,引导短端利率水平逐渐回升,避免资金空转套利。
二是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报告》首次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表明未来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加注重发挥创新性、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作用。直达实体经济,意味着缩短政策传导路径,提高传导效率,有助于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三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报告》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较去年这一目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
四是保持汇率基本稳定。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该提法与去年保持一致,表明今年市场化因素仍是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汇率虽然会有波动,但应在可控范围内。
在报告指引下,相关部委很快行动起来。
6月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并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其一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具体为:央行提供400亿元再贷款,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等同于本金1%的激励。
其二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具体为:央行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通过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购买”符合条件的小微信用贷的40%,以提供零利率优惠资金。
据央行潘副行长介绍,“这次出台的两项政策有很强的目标性和直达性。”与此前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工具相比,期限更长、力度更大,且稳就业的要求明确;而且和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降息降准政策工具并不矛盾,是特别时期的特别监管政策安排。
5. 保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总理在记者会上很罕见地对地摊经济予以肯定。
6月1日,他在烟台调研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充满人情味的话语背后,反映的是他的理念: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
在总理表态之后,地摊经济一时成为刷屏热词,地摊概念股也跟着连涨数日。但中央很快就开始降温,中央文明办撤回了松绑令,北京明确宣布地摊经济不适合首都定位,期间曲折,让人颇感错愕。
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中的传统“灰色地带”,地摊经济始终一端连着民生发展,另一端连着社会治理,是一种具有“双刃剑”性质的商业模式。
考虑到当前保就业的重要性,需要在激发地摊经济活力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长远规划和合理适度监管,让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地融入城市肌体,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局面和“一禁了之、一哄而上”的极端情况。
6. 降成本
稳市场主体,必须要降低其运行成本。
一要减轻租金压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减免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承租国有房屋和非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适当帮扶。
二要降低融资综合成本。银保监会近日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融资各环节为主线,以是否提高融资综合成本为标准,同时考虑信贷资金供给侧和需求侧,对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及收费管理进行规范。
三要降低物流成本,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围绕“减负降本、提质增效”的总目标,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提出6方面24条物流降成本举措。
7. 稳外贸
稳外贸是稳就业的前提之一。
据中国商务部2019年10月发布的“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每百万美元出口直接和间接拉动的就业达41.5人,而总出口拉动的就业超过1.1亿人,接近总就业人数的15%。
疫情之下,逆全球化思潮明显升温,但这一轮逆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去中国化”。所以总理才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要坚持双向开放,甚至对于原意是围堵中国的CPTPP持开放态度。近期同德国总理的通话,出席广交会“云开幕”仪式,总理都反复表达保产业链安全、稳外资稳外贸的意图。
6月9日国常会,部署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帮扶外贸企业渡难关。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简化内销认证和办税程序,支持电商平台、大型商业企业等开展外贸产品内销活动。
这次国常会还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和应收账款、存货、订单等质押融资,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直贷业务。近日商务部表示将积极引导外贸企业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加强“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扩大保单融资规模,通过信保增信帮助中小微外贸企业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6月1日,新修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正式实施,协议在法律、建筑及相关工程、金融、检测认证、电视、电影等重要服务领域都增添了开放措施,进一步提升内地对香港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开放水平。
8. 促改革
5月18日,《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最高规格发布。
《意见》围绕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战略部署,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并提出七个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措:
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二是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四是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五是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六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治保障。
这份文件,与4月9日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一道,均致力于完善制度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但改革不能只满足于文件流转,更应该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领导人的决心上。
9. 区域协调发展
过去一个月中出台了数个区域支持政策。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聚焦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等五个方面。
5月1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文件提出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西部开放的核心、继续强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注重绿色发展与以人为本等亮点,为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提供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顶层纲领。
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探索和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战略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其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十一个重点园区挂牌成立,作为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先行先试的样板区,将承担改革建设和压力测试的重要任务。
10. 宁夏考察
6月8日至10日,领导人赴宁夏考察。
宁夏水闸门这是两会后领导人首次地方考察。他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全面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如期实现脱贫和全面小康,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
心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是领导人一年内第4次考察黄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始终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维,抓低碳,享绿色;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治水土,去隐患;始终落实“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求,建屏障,抓保护。
推动民族团结、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在团结进步上秉承“一家亲”,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平等享受各种权利,推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化;在脱贫攻坚上下好“一盘棋”,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在推动发展上拧成“一股绳”,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