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明5月10日消息(记者王晶)“过去残疾人辅具的发放都是‘被动’的,各级残联招标得到什么就发放什么。但如今我们这里的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早已由普及型辅具配送向个性化辅具适配转变……”从事残疾人工作22年,福建省三明市残联辅具中心主任柯七妹向记者细数这几年三明助残情况的变化时,难掩兴奋。
“残疾人需要融入社会,而辅具是他们融入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柯七妹告诉记者,对于残疾人而言,辅助器具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这四年来,这座因医改而闻名的城市率先在福建省全面实行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通过改革现行辅具服务机制等一系列做法,打通助残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配餐”到“点餐”
几年后,当柯七妹再次踏进周水英家时,发现完全变了样。
今年53岁的周水英是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西街村民,于2008年不慎从家中二楼堕下,脊柱受伤导致截瘫。“那会儿她满脸愁容整天躺在床上,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2011年,柯七妹跟随市残联探周水英,“家堆满了杂物,气味难闻。”彼时,瘫痪在床的周水英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能爬起来,哪怕在灶台边做做饭。
5月8日,记者初见周水英时,着装干净利落的她,正坐在邻居家的的竹椅上,逗着一周多的外甥女。“现在能洗衣做饭出去购物,女儿外出务工还能帮忙照看孙儿。”她指着身旁的拐杖,和客厅里停放着的电动三轮车告诉记者,全是它们的功劳。三明杂物电梯
2010年,周水英所在的沙县作为全国残疾人辅具适配试点,需选择100户进行调研评估,残联工作人员综合评估了周水英的身体状况后,为她适配了助行器、轮椅、腋拐,“为方便轮椅的进出,还安装了抽水马桶扶手、沐浴凳,还配备了防洒碗辅助器具、砌了个适合她使用的洗衣槽。”柯七妹说,周水英从躺在床上,到骑着电动代步三轮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
无障碍扶手让周水英行走自如(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但周水英并非个例,与她一样,沙县有72名残疾人通过适配服务项目领取了自己称心如意的辅助器具。而这一切,均得益于2015年三明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并全面实施《三明市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明确要求“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辅具适配补贴”。
“原先的辅具全免费配送受益面不广,而且残疾人缺乏自主选择权。特别是项目性、任务性的辅具配送,使辅具服务仍停留在有什么配什么的状态,甚至有些残障人士依赖免费配送的思想,延误了最佳的康复时机。”据柯七妹回忆,当时带队到村走访,甚至还存在个别重度残疾人申请的辅具等到去世还没能配发到位的现象。
为满足残疾人的辅具需求,柯七妹介绍,该补贴办法规定凡具有三明户籍、持有二代残疾人证、有辅具需求的残疾人都可以按程序提出申请,并得到相应补贴。此外,补贴办法还推动了辅具服务市场的发展,县级残联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新建立了4个综合型的辅具服务机构,使辅具服务机构增加到11家。
“原来担心可能会出现辅具需求暴涨、资金难保障等问题,实际情况是辅具配送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但支出并没有上升太多。”数据显示,2017年三明全市辅具配送数量比未实行补贴制度前多2056件,但仅多支出10.09万元。
“辅具补贴制度不仅提高了残疾人爱惜辅具的意识,从机制上解决了辅具重复配置、闲置等浪费资源问题。”柯七妹说。
辅具适配“私人订制”路上的“贴心人”
辅具适配,从“给什么用什么”到“需要什么给什么”,只是福建三明助残服务的一部分。除了上门定制外,福建三明还于2009年在沙县夏茂镇成立全省首家残疾人辅助器具康复指导站, 提供基础康复、训练指导、用品用具供应和咨询转介等各项服务。
“在介绍辅具相关政策时,说术语他们也很难听懂,我本身也是残疾人,要和他们交心,感同身受。”走进这间20平米不到、位于镇政府不远的指导站,记者见到了43岁的联络员罗玉明, 145厘米的个头,35公斤的体重,下肢残疾,外加一副拐杖,就是她的全身“装备”。而在她身后,则是各种类型的辅助器具,如儿童轮椅、拐杖、护理床、助行车、坐便椅等,四周的墙上还挂满了涉及申请适配补贴的相关政策信息公告。
罗玉明正在骑着电动代步车赶往辅助器具康复指导站(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以低保户为例,轮椅600元全额免费,一般户80%可拿到补贴……”每到“一三五”镇上赶集的日子,都是罗玉明最忙的时候。今天一早,她骑着电动代步车从家里赶来,一上午协助老乡申报、填写表格忙个不停,“一般建议家里人代办,最快的从上午去县里辅助器具站交表格,下午就可以拿到辅具。”罗玉明说道。
可残疾人的辅具配置的个性化服务,并非只是填表申请那么简单易做。在现实中,往往需要联络员事无巨细。罗玉明所在的夏茂镇地处沙县西北部,全镇总人口4.5万人,各类残疾人1369名,像她这样的肢体残疾就有551人。但罗玉明对镇里残疾人的情况如数家珍,十年间根据残疾人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建立了规范的残疾人数据库。
上级一有什么优惠政策,谁最需要,谁最适用,她立马就能说出来。去年,沙县开展残疾人居家养老无障碍改造,罗玉明马上就想到了最需要的人——夏茂镇梨树村的曹家培。30多岁的曹家培肢体残疾,因家中的门比较窄,坐轮椅出入不方便。罗玉明为他争取到了无障碍改造资金。如今,曹家培可以自由出入了。
她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残疾人家中转转,陪他们聊天。看见有的残疾人没有把脚放在轮椅踏板上,她会耐心解释,并指导其正确地使用轮椅。看见身体还没有恢复好的残疾人骑电动车,她总要唠叨几句:“村子的路不好走,开车一定要小心。”
罗玉明说:“做助残不是施予、赠予,而是像朋友、亲人般的互助与交流。”
如今在福建三明,像罗玉明一样的助残联络员越来越多,而这样的指导服务站也达到80余个。据介绍,三明市还采取市、县两级分级培训的方式,加大县、乡、村辅具从业人员和残疾人联络员辅具服务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助力当地辅具适配“私人订制”。
三方面发力 打通助残服务“最后一公里”
实际上,周水英、罗玉明所在的沙县夏茂镇,只是三明市推进残疾人辅具适配的一个缩影。
一系列措施的开展,使改变悄然发生。截至目前,三明市共投入了1084万元进行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服务,受惠残疾人近1.2万人,适配各类辅具近1.6万件,提供了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等类别的辅助器具49种,服务人数和辅具适配补贴数均在全省前列,全市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可放眼全国,记者从2017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数据中了解到,全国残疾人辅具适配率还比较低,只有49.4%,距完成80%的目标任务艰巨。柯七妹认为,针对使用人进行适配,至少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环境因素,比如有的人居住的是电梯房、有的是楼梯,也就是生活环境的状态。二是生理状态,也就是使用者身体的情况。三是心理状态。在其意愿下,选择相对适合的辅具。三个状态相互结合,才能选择出更加合适的辅具,从而有利于使用者精准康复。”
位于沙县夏茂镇残疾人辅助器具康复指导站的护理椅(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三明杂物电梯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和《辅助器具推广和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中提到,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和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率要超过80%。
在柯七妹看来,要实现以上目标,残联的角色应逐渐由包揽向社会参与转变。2016年12月,三明市实行的辅具补贴制度在全省得到复制推广。
“类似于三明这样的补贴办法的实施将促使残疾人转变等待全免费配送的依赖思想,也可以让各级残联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她说,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定方案规则、当好裁判角色,培育辅具服务市场,向社会购买辅具服务,让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我们还得让大家知道,适配辅具能给残障人士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像周水英可以照顾家人,像罗玉明同样可以帮助他人。”柯七妹说,残障人士不希望被边缘化,他们会因为被需要而觉得自己有价值,从而感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