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车型尾门外板在外观覆盖件中属于造型复杂,拉深深度较深的零件,作为汽车重要的外观零件,其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同时为了满足造型需求,零件特征棱线圆角设计较小,拉深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滑移、起皱、开裂等质量问题。对于深拉深类车身A面零件,工艺设计前期应运用CAE分析软件对零件成形性和质量缺陷进行检查评估,否则对后期模具开发现场调试会造成困难,难以得到质量优异及生产稳定的零件。
(a)零件结构
(b)开裂位置
图1 尾门外板结构及开裂位置
现针对某款车型尾门外板开裂问题进行整改,因前期成形分析阶段存在较高的开裂风险,实际模具调试过程中出现严重开裂,在保留原拉深模结构的基础上,分别从板料材质、零件结构、工艺补充方面进行分析,获得解决方案。尾门外板结构如图1所示,最大拉深深度300mm,零件材质选用BUSD,板料厚度为0.7mm。冲压工艺为:拉深→切边、冲孔、侧切边→整形、侧翻边、侧切边、侧冲孔→翻边、侧翻边、冲孔、侧冲孔→侧整形、侧翻边、切边,共5道工序,开裂产生区域位于尾灯下部凸R角位置。
开裂产生机理及AutoForm评价指标1
冲压零件开裂和缩颈是发生在拉深工序的缺陷,开裂产生的原因是局部拉应力过大,局部材质变薄超过拉伸极限。对于曲面特征复杂的外覆盖件,成形位置不同对应的应力状态也不同,开裂的性质也不一样。
一般开裂所属性质分为2种情况:①板料的传力区强度不能满足变形区所需的强度要求造成开裂,一般产生在深拉深凸模圆角过渡区域,材料在传力区所受最大应力超过材料强度极限;②板料变形区产生的变形能力达不到整个变形所需的变形程度,在变形区产生开裂,即冲压成形时最大应变方向上的极限变形量超出极限值。
针对开裂性质不同,实际分析和解决方法的侧重点也不同,案例中的尾门外板开裂发生在特征棱线小圆角部位,凸模与坯料的接触面积较小,接触应力过大导致材料局部减薄过大而开裂。运用AutoForm分析零件成形性时,常结合减薄率、应力以及最大失效因子等评价零件是否存在开裂风险,其中最大失效因子为软件定义的加载过程中最大主应变与FLC(成形极限)曲线上最小主应变的比值,其大小反映成形过程中零件出现开裂等失效情况的风险。
尾门外板成形性分析2
源文件AutoForm分析设定的参数如表1所示。
使用AutoForm计算并检查分析结果:减薄率、最大失效因子、接触应力及圆角的滑移线状态如图2所示。
(a)最大减薄率29.4%液压机械深拉深
(b)最大接触应力113MPa
(c)最大失效因子0.627
(d)圆角滑移线距离
图2 源文件CAE分析结果
由零件结构及工艺性分析可知,该车型尾门外板造型复杂,拉深深度较深,开裂部位原设计的尾灯外观圆角仅为R3mm。最终计算结果显示圆角处最大减薄率为29.4%,一般认为屈服强度小于250MPa的薄板成形减薄率超过25%即存在较大的开裂风险,考虑此类零件属于内部胀形,根据同类零件现场调试经验,圆角过小且减薄率超过20%,零件存在开裂风险。开裂部位最大失效因子0.63,软件分析中该值超过1.0即已经开裂,同时考虑工程实际的安全预度,最大失效因子超过0.8则认为存在较大的开裂风险,实际分析值0.63在安全值以内。最大接触应力反映在整个成形过程中,凹模圆角或凸模圆角加载在板料上的最大法向接触应力,过大不仅会导致板料开裂,也可能导致板料划伤、冲击线等问题。图2所示计算结果显示圆角部位最大接触应力达到113MPa,一般评价中最大接触应力应小于40MPa,原工艺的最大接触应力已超出标准值,开裂风险大且此时圆角位置容易产生滑移线缺陷,CAE分析产生的滑移距离在3~5mm,尖点位置滑移15mm。
解决方案分析3
针对上述原工艺AutoForm计算的分析结果,减薄率和最大接触应力2项指标超出安全值,要降低开裂风险,解决开裂问题,需从降低圆角减薄率和最大接触应力方面进行分析,故在零件结构、工艺方案以及模具结构方面存在以下可行性整改方案。
方案一
材料由BUSD升级为BUSUFD,如表2所示,材料性能提升,成形性能有所改善。Auto-Form的计算结果显示升级材料后能有效降低减薄率3%~4%,圆角位置最大减薄率25%~26%,接近25%的标准。
方案二
(a)R3 mm减薄率26.1%
(b)R4 mm减薄率23%
(c)R4.5 mm减薄率21%
图3 增大圆角减薄率对比分析
开裂位置凸台外观圆角从原来的R3mm增加到R4mm或R4.5mm。零件圆角适当增大可有效减小局部接触应力,降低材料流动阻力以及减薄率。在BUSUFD材料基础上选取R4mm及R4.5mm2种圆角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外观圆角从原来的R3mm增加到R4mm,减薄率可有效降低3%~4%,如图3所示。
方案三
图4 尾灯废料区域增加工艺孔
尾灯废料区域增加工艺孔,如图4所示。在尾灯口废料区域增加直径40mm工艺孔,由内向外适当补充材料流入,对材料BUSD进行计算分析,最大减薄率下降到26%左右,但此时圆角位置的滑移线更严重。
方案四
图5 增大尾灯台阶圆角
尾灯台阶圆角加大,由原来的R8mm增大到R12mm,如图5的示。台阶圆角加大可减缓材料流动阻力,有利于解决开裂问题,但由于此部位属于尾灯匹配的圆角,加大圆角后会存在与尾灯干涉的风险,应与设计工程师共同商讨并结合实际装配状态确定更改量。
方案五
图6 更改尾灯口型面位置及工艺补充
尾灯口型面平整,工艺补充材料适当抬高,如图6所示。该方案与方案四效果相同,但增加后工序整形量,存在起皱风险,零件容易产生表面缺陷。
方案三、四、五对解决开裂问题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零件的表面质量或零件装配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在项目周期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模具结构的更改量,同时保证零件表面质量,推荐采用方案一与方案二,直接升级材料为BUSUFD以及适当增大凸台R角至R4mm解决开裂问题。
模具实际调试验证
4根据上述分析解决方案,在现场进行模具试压验证对比。
试压过程一
图7 试压过程一
如图7所示,试压条件:①材质BUSD;②压边力1400kN;③分次拉深到底;④在机械压力机上调试。试压结果:①尾灯处拉深到底前5mm严重开裂;②顶部严重开裂。
结论:在原板料材质、零件结构及冲压工艺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无法单纯通过对现有模具结构进行调试来解决开裂问题。
试压过程二
(a)开裂及滑移线
(b)波浪
图8 试压过程二
如图8所示,试压条件:①材质BUSD;②尾灯处开40mm的孔;③压边力1400kN;④分次拉深到底;⑤在机械压力机上调试。试压结果:①尾灯处拉深到底前5mm存在开裂;②顶部有波浪;③滑移线严重。
结论:保持原板料材质不变,尾灯口废料区域增加40mm工艺孔,对解决开裂问题有效,但会导致零件表面缺陷更严重。
试压过程三
图9 试压过程三液压机状态
图10 试压过程三机械压力机状态
试压条件:①材质BUSUFD;②尾灯处不开孔;③压边力1400kN;④一次拉深到底;⑤分别在液压机以及机械压力机上试压。试压结果,液压机:①尾灯处有轻微缩颈;②尾灯处的特征线无滑移,如图9所示;机械压力机:①尾灯处有轻微开裂;②尾灯处的特征线轻微滑移,如图10所示。
结论:直接提升材质等级至BUSUFD,对开裂问题解决有明显效果,且没有产生其他表面缺陷,但凸台R角开裂问题仍未能完全解决,经过评估,决定将外观圆角从原来的R3mm增加到R4mm进行试压验证。
试压过程四
图11 试压过程四液压机械深拉深
如图11所示,试压条件:①材质BUSUFD;②压边力1400kN;③一次拉深到底;④在机械压力机上调试;⑤外观圆角从R3mm增加到R4mm。试压结果:①尾灯处左右两边无开裂;②尾灯处的特征线无滑移。
结论:直接提升材质等级至BUSUFD,外观圆角从原来的R3mm增加到R4mm,可有效解决开裂问题,对零件表面质量影响最小。
为解决零件成形开裂问题,经过综合评估,最终选择升级材质等级及增大凸台外观圆角的方案,同时为提高批量生产的稳定性,对灯口台阶圆角及型面进行了优化处理,整改方案对比如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