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距离2018年7月1日,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中国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企业,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建厂整整60周年。60年,一个甲子,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从上海数十家手工作坊合并而成为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历经了新中国多个经济发展时期。
面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外部环境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风浪中始终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她为我国民族乐器行业树立了一座丰碑,成为全乐器行业学习的榜样。
今天,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即将迎来建厂60周年之际,《中国民乐》开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建厂六十周年系列报导”专栏,总结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经验,以鄉读者。
通过对上海民族乐器一厂60年风雨历程的回顾,我们期待着给乐器行业全体同仁一个启示: 一个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需要采取什么对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
通过对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经验的总结,以此来推动和促进我国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为提高我国民族乐器行业的整体制造水平,为繁荣我国传统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耳顺之年从头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60年发展历程
《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指的是一个人活到六十岁时,就可以分辨真假是非,遇事镇定自如,波澜不惊,举重若轻了。和一个人一样,一个企业到60年时,也应该如此了! 今天,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即将走过60年,可以说,也是“遇事镇定自如,波澜不惊,举重若轻了”。
60年辉煌历史,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走上了我国民族乐器行业领军企业的位置,成为全行业的旗帜和榜样。
1933年4月上海明星公司为“大同乐会”拍成纪录片图像
自古以来,民族乐器产业一直与民族音乐相辅相成,同步发展。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丝竹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重要的乐种之一,历史上流行于沪宁杭地区,有着6000年历史的“大上海”,近代史上,不仅是我国经济、交通、科技、金融贸易的中心,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处。西方的钢琴最早是通过在上海建立钢琴修理后流传到中国的,而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分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吴越文化”在上海的融合,也使上海成为东方文化最重要的根基地之一。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前身,“大同乐会”,更是在上海首先发起创办的,上个世纪初叶,一大批近代著名民族音乐家和沪昆表演艺术家在上海驻足,从而形成了上海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蕰。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于60年代初参加彩车游行
上海液压机维修长期以来,具有悠久历史、人才济济的上海民族音乐文化氛围,造就了具有雄厚实力的上海民族乐器产业,从一开始起,上海就和北京、苏州等地区一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乐器产业基地,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地做出重要的贡献。
上海民族乐器行业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上海最早的乐器铺,有名可考的是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开设在城隍庙附近的马正兴乐器铺。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莘庄旧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久经磨难的民族乐器行业逐渐形成规模。至1955年底,“同业公会”国乐器组有会员61家,从业人员402人,分布在邑庙(现城隍庙)、蓬莱(后并入黄浦区)、卢湾(后并入黄浦区)和黄浦等区。
1958年下半年,上海乐器行业归口上海市轻工业局文教用品公司领导,经过调整,改组成立三家地方国营工厂。其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为制作拉弹吹打四大类乐器的综合性民族乐器厂,民族乐器二厂以制作锣鼓类民族乐器为主,民族乐器三厂主制凤凰琴、风琴等。由此,1958年7月1日,就定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厂庆日,至2018年7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整整走过60年。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60年历史,共分为4个阶段,先后历任6位厂长。
第一阶段:1958-1965年,创业期。企业初创打基础的8年;此间,任慧芳、倪保耿任厂长。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蛰伏期,企业度过了特殊时期;此间,倪保耿任厂长。
第三阶段:1977年~1998年,转折期的12年,企业在改革中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此间,施兆昌、常敦明、王懋祖任厂长。
第四阶段:1999年~2018年,腾飞的20年。这一时期,民族乐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有了重要改变,由普通商品提升为文化产业相关产品,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改变企业发展思路,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占领制高点,企业实现了腾飞。此间,王国振任厂长。
工业中学
丨第一阶段
1958年到1965年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创业期。这一时期,在国家“一化三改”(一化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大背景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开展了从手工作坊式生产向着半机械工业化企业的改革。
1.全厂大规模地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活动, “半自动琴轴铣楞机”,“笛箫自动铣孔机”,“二胡琴梗铣型机”等一大批民族乐器自制设备相继问世,实现了民族乐器从原材料到半成品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企业乐器改革工作全面铺开,逐步形成定型批量企业主导产品,敦煌牌商标注册使用,琵琶、阮、扬琴、古筝、二胡、竹笛、笙等敦煌乐器在社会上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古筝经过大幅度改革逐步定型。
3. 建立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在对主要民族乐器进行系统测试的基础上,制定了琵琶、二胡、京胡、笛子、三弦等主要品种的试行标准和相关图纸。使手工作坊式民族乐器生产方式向科学工业化管理过渡。
4. 形成一支具有高超制作技术技师队伍,缪金林、万子初、徐振高、张文龙、张龙祥、韩常树、王根兴、高占春、许金元、张西宝、韩复生、沈焕春等人成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奠基人,为以后上海民族乐器的持续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8年民族乐器制作大赛(古筝)现场
丨第二阶段
1966年~1976年,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蛰伏期。在此期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始终坚守生产,克服重重困难,保持着企业稳定发展。
1.实现企业整体搬迁,1969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从上海市区丽水路迁至上海县(现闵行区)七莘路2号,新建厂房面积1.2万平方米。使企业从分散生产走向集中生产,企业管理大大加强。
2. 敦煌乐器市场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当时只有“样板戏”是主要的文化生活,这给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保持沉着冷静,不管外部环境风吹浪打,内部一心一意抓生产,抓质量,使“敦煌牌”乐器产品品种达到4大类500多种花色品种,“敦煌牌”琵琶、二胡、古筝、笛、巴乌等产品质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当时“敦煌”乐器的销量占全国产销的70%,全国各大专业团体基本都使用“敦煌”乐器。
3.企业技术装备改革力度有所加强。这一时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技术装备发展到半自动化程度,专用设备总数达300余台。全自动琵琶共鸣体仿型铣床,液压直弓、弯弓机,琴弦钢绳机、压扁机等设备的研制成功,不仅使民族乐器制作从单纯的手工操作中得到初步解放,而且规范了乐器的生产,提高了工艺质量。
4.着眼未来,注重人才培养。在非常时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认识到有了人才就会有一切,因此他们在国内民族乐器行业中率先开办工业中学,共三期学生培养了约150名毕业生,毕业后他们分配到企业各个岗位,在以后相继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1999年全国二胡制作大赛
丨第三阶段
1978—1998,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转折期。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到改革新阶段,百废待兴,百事待举。西方音乐大量涌入,“钢琴热”“电子琴热”“吉他热”以及流行音乐风起云涌,对传统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形成巨大冲击,民族乐器行业陷入低潮。在此困难形势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根据上级精神 “借庙躲雨,留根保苗”,寻求自救良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曾经加工、开发、生产过风车、彩蛋、木偶等外销工艺品和娱乐球,也曾研制了多功能直吹笛,引进过流水线安装雅马哈电子琴等,用多种办法来度过难关。同时,在民族乐器行业处于低潮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对全厂职工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活动,等待风雨过后的彩虹到来。
当子女教育用品和百姓文化娱乐器材逐步进入到国民经济城乡人民的消费品目录里,民族乐器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乐器行业结束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保持着持续上升、不断发展的态势,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化乐器工业体系。同年7月,上海乐器行业的厂家全部划归上海钢琴公司,以集中上海乐器行业的优势、加强各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
90年代中后期,上海民族乐器行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倡导素质教育,把音乐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加上民族乐器本身所具有的许多特点,如品种多、选择范围广、艺术个性强、入门容易、价格相对较低、市场层次丰富等,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逐渐突显。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培训方式,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制作队伍,并在全国性的乐器制作比赛中获得荣誉。1998年,时隔37年之久的全国民族乐器(古筝、琵琶)制作大赛再次举办,有力地推动了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发展与改革,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获得了前三名12个奖项中的10个,包括古筝、琵琶制作的“第一名”,获得“金琵琶”“玉古筝”之誉;1999年的全国二胡制作大赛中,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捧走了13座奖杯中的11座。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显示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培养乐器制作工匠
丨第四阶段
1998—2017 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腾飞期。在世纪交替的年代,我国全面实施第二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迈进,开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这给上海民族乐器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这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迎来了第六任厂长王国振,怀着对中国民族乐器事业的一颗赤子之心和雄心壮志,走马上任,执掌“敦煌乐器”的帅印,带领600多名上海敦煌人,在推广民族乐器的漫漫征途上,一走就是20年。
这20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开创了企业全新局面,同时引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制造行业转变成全新的增长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经济效益有了成倍的增长,主营收入突破3亿元,利润达4千多万元。这种增长速度在一些老乐器人的印象里是不可想象的。在国家多元化经济共同发展的外部环境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始终扛着国有经济的大旗,成为当前我国民族乐器行业唯一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并保持与行业内其它企业较大差距的领先位置,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敦煌民族乐器品牌效应突出,成为世界和中国乐器市场的著名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向海外市场扩展,出口到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民族乐器逐渐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知,为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乐器产品功能扩大,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乐器产品从演奏功能向着艺术品、旅游品、收藏品、纪念品、文物展览品扩展,大大提升了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实物价值。敦煌民族乐器成为家庭的标配,百姓的刚需。
企业自行组织各种音乐文化活动,并积极参与社会相关音乐文化活动,出版各类与企业经营内容相关的出版物,融乐器产业核心产品和外围相关文化产品为一体,企业对外形象大大改变,经营性质范围以及业务内容都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扩展。
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各类人才,不仅建立了行业内独一无二的职业民族室内乐团,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吸纳人才、鼓励技术优先、人才优先的人力资源政策,逐步形成了以年轻人为骨干的技术管理队伍和制作师队伍,完成了企业行政管理和技术工人接班人的更替,确保了企业能够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稳定发展的局面,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新闻发布会
编辑出版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上海液压机维修今天,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走过的近60年风雨历程,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办法,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完成了一系列工作,这些不仅在企业以及整个行业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与“敦煌乐器”的美誉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家喻户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即将走过60年历程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正以更奋进的豪情,向着更新、更伟大的目标前行。
本文来源:国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