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在三江源区域开展垃圾综合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无疑是一种大胆尝试。身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杂多县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了“誓让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责任与担当——
杂多,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三江源核心保护区。多年前,它有着“虫草之乡”的美名,也有着“垃圾之城”的殇痛。
今天的杂多又有了一个新的美誉——“雪豹之乡”。从垃圾之城到雪豹之乡,江源之巅的杂多县到底经历了什么?追随澜沧江源头上那些坚守者的脚步,答案似乎逐渐明朗起来。
杂多的清晨,常常是在一曲熟悉的垃圾回收车音乐声中开始的。初秋,太阳泛起微光。杂多县城内两辆垃圾转运车准时穿梭在萨呼腾镇的各个街道巷口。
广州回收液压机“垃圾清运车上放的音乐不一样,回收的垃圾也不一样。每周一、三、五收取可回收垃圾,周二、四、六收取不可回收垃圾。”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萨呼腾镇吉乃滩社区的达才仁家,家门口的角落里端正地摆放着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打开垃圾袋,里面分别是纸箱子、塑料瓶和生活其他类垃圾。
从2015年起,杂多县开始推行“垃圾不落地”的理念,通过环保知识讲座和培训,让牧民人人参与其中。达才仁也是通过这些培训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前些年,随着虫草经济的发展,杂多县每天产生的垃圾最多时达50吨,少时也有25吨。过去,‘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情况特别严重。”杂多县县长索和说。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从2015年起,杂多县引入垃圾分类理念,经过3年多的试点推广,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区、学校、企业、牧民共同参与、互相监督的“户分拣、村保洁、乡收运、县处理”的“N+1”牧区垃圾处理新模式。
从玉树市驱车前往杂多县,途中每隔三五公里,就能看见两个外形像彩色帐篷的垃圾转运站。走近一看,两个“帐篷”上清晰标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字样,里面存放着少量的附近牧民分类后的垃圾,分别用不同的袋子打包好。
进入县城,社区里、街道边,均摆放着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投放不同种类的垃圾,居民要从家里就做好垃圾分类的第一步。
不仅仅是社区、草原,学校里一场“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也在悄然进行。
“两个塑料瓶换一支铅笔,一斤废纸换一支中性笔……”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有一个“垃圾兑换点”,学生们在路边捡到的饮料瓶、旧书本等均可在此换取铅笔、笔记本等文具。
据悉,学校“垃圾换文具”活动从2015年开始实行,所有文体用具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学校、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提供。回收站每天开放,学校在收集垃圾之后会运往县上的垃圾回收站集中处理。也是从当年开始,杂多县率先在全省内将环境教育纳入课堂,如今这些教育正在逐渐显现效果。
垃圾分类,能够在海拔4000以上的杂多做得“有声有色”,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来自创新社区环卫管理。杂多县通过政府聘用的方式,组建了一支279人的环卫队伍、110人的社区保洁员队伍,基本满足了县城街巷、社区、省道沿线等重点部位的环卫需求。
此外,杂多县还设立46个环保网格,184个卫生小组,配备网格长和卫生小组组长,招录生态环卫公益岗位人员,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环保网格为载体,以卫生小组为抓手,以困难群众为主体,以垃圾分类为目标”的环卫体系。
回收的垃圾越来越多,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么多的垃圾如何更有效率地回收、处理?杂多县的办法是:统一回收的垃圾,按照危害等级和可回收程度进行填埋和压缩转运处理;同时,引进有能力的企业参与,由政府监督企业完成垃圾回收处理工作。
广州回收液压机2016年,省环保厅与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华南所组织专家,开展高寒地区农村牧区垃圾处理研究工作,为我省高原地区垃圾气化处理提供解决方案。
距离杂多县新城区一公里的地方是杂多县垃圾处理厂,进入宽敞的蓝色厂房,记者看到,已经压缩成捆的饮料瓶、塑料罐、废纸等可回收垃圾。一旁是一套神秘的垃圾焚烧装置正在有序运转。这套专门为高原地区“量身定制”的垃圾高温热解设备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后已正式投入使用。
“现在垃圾主要分为三类,一部分是可回收资源,如纸盒、塑料瓶等,我们通过液压机打包成捆运往西宁统一处理,另一部分是垃圾煤渣、餐厨垃圾等需要填埋,剩下的大部分都可以通过这台高温热解设备进行处理,处理完后只剩下5%的灰渣,相比以前的处理方式,这套设备可以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杂多县环保卫生有限公司经理才东周说。
据省环保厅副巡视员胡晓林介绍,该设备在高海拔地区的垃圾处理能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设备的投运,可基本解决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这一难题,减少土地占有,减少污染,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不仅为我省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了硬件基础,更为全省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蹚出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