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自加入WTO后,快速融入到全球化分工合作中,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是对全球化分工的一次冲击。当前国内疫情已逐步得到控制,国内厂商陆续复工,但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发酵。从全球产业链视角,究竟此次疫情对国内各行各业影响如何?本篇报告将为您全方位剖析:
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影响如何?
海外疫情迅速蔓延。2月中下旬开始,疫情开始在海外发酵并爆发,截至2020年4月1日,全球(不含中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85.5万例,虽然3月下旬开始各国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防控的措施,但目前每日确诊人数仍然在快速增长,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从各国累计确诊的情况来看,北美洲的美国(确诊超过21万例)、欧洲的意大利(确诊超过11万例)、西班牙(确诊超过11万例)、德国(确诊接近8万例)、法国(确诊接近6万例)、亚洲的伊朗(确诊超过5万例)、韩国(确诊接近1万例)以及日本(确诊超过3000例)、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确诊超过5000例)等国家情况较为严峻。
中国深度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各个环节,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外疫情的爆发,通过影响上游的供给以及下游的需求而传导至国内,对经济产生冲击。特别是,前述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也正是与中国贸易关系最为紧密的地区——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的出口占比分别达到了16.8%、17.2%、5.7%和4.4%;我国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的进口占比分别达到了5.9%、13.3%、8.3%、8.4%以及5.8%。
从出口的产品来看,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出口的产品中,机电音像设备及零件、杂项制品(主要包括家具玩具等,韩国此项占比较低,化学工业及其相关产品占比较高)、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占比较高,四类产品的出口占比合计达到65%以上。
从进口的产品来看,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进口的产品中,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车辆航空船舶及运输设备(韩国此项占比较低,塑料橡胶制品占比较高)、化学工业及其相关产品、光学医疗等仪器进口占比较高,四类产品的进口占比合计达到70%以上;从澳大利亚的进口结构较为单一,矿产品及珠宝贵金属等占比就达到了80%以上。
海外疫情冲击也将通过进口和出口两个环节传导至国内。
从出口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疫情相关的医疗器械等需求爆发;以及由于海外停工导致国内需求上升的产品将受益,主要包括疫情相关的医疗设备、制剂、部分原料药、光通信、IDB以及PCB等;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出口大国,海外疫情导致的需求下滑也将对诸多产品带来负面冲击,例如光伏、消费电子、汽车、高空作业、轮毂电机、钛白粉、化工助剂、家电以及纺织制造等。
从进口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海外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将对国内厂商带来成本压力,例如半导体芯片、油脂化工以及橡胶等等;另一方面疫情也给部分行业提供了国产替代的良机,例如芯片、环形器、滤波器、新材料等。
还有部分行业的相关业务全球化水平较低,因此受到海外影响有限,例如信创、医疗IT、生物制品以及中药等。
后文我们重点列出了十大行业观点,来具体分析各行业全球产业链情况,以及各类产品可能受到的冲击。
各行业全球产业链分析:
通信:
通信全球产业链——国内以中下游为主,对上游原材料及芯片依赖性较强
通信行业上游是原材料及元器件生产商,中游是设备制造商,下游则以运营商为主。目前通信行业发展到当前阶段,以5G产业和云产业为主,其中5G的核心是传输承载网、无线网和核心网;云产业则以光模块、光纤连接器、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构成。我国在全球通信行业产业链主要以中下游为主,生产和装配实力强,对上游半导体芯片原材料以及核心芯片依赖性较强。
按产品和国家对通信全球产业链梳理如下:
1、上游产品(以原材料和芯片为主)
原材料:住友(日本)、松下(日本)、三菱(日本)、日立化成(日本)、罗杰斯(美国)、京瓷(日本)、村田(日本);
芯片/内存:Xilinx(美国)、英特尔(美国)、AMD(美国)、三星(韩国)、SK海力士(韩国)、紫光(中国)、华为海思(中国);
光芯片:Finisar(美国)、Avago(美国)、Inphi(美国)、Acacia(美国)、JDSU(美国)、光迅科技(中国)、华工科技(中国);
电芯片:博通(美国)、Marvell(美国)、华为海思(中国)、中兴微电子(中国);
电源管理芯片:TI(美国)、ADI(美国)、中科院微电子所(中国)、华为海思(中国)
基带处理芯片:英特尔(美国)、Xilinx(美国)、Microchip(美国);
交换机芯片:博通(美国)、思科(美国)、Juniper(美国)、华为(中国);
射频芯片:Cree(美国)、Qorvo(美国)、射频芯片(住友)、恩智浦(欧洲)。
2、中游产品(以元器件为主)
天线:东山精密(中国)、春兴精工(中国)、飞荣达(中国)、世嘉科技(中国)、鸿博股份(中国)、盛路通信(中国);
PCB:深南电路(中国)、沪电股份(中国)、东山精密(中国);
滤波器:武汉凡谷(中国)、大富科技(中国)、京瓷(日本)、村田(日本);
光模块:中际旭创(中国)、新易盛(中国)、光迅科技(中国)、华工科技(中国);
光纤连接器:康普(美国)、康宁(美国)、太辰光(中国)、光迅科技(中国);
光纤预制棒:亨通光电(中国)、中天科技(中国)、长飞光纤(中国)。
3、下游产品(以完整产品为主)
光缆:亨通光电(中国)、长飞光纤(中国)、中天科技(中国)、烽火通信(中国);
宏基站:华为(中国)、诺基亚(欧洲)、中兴(中国)、爱立信(欧洲)、三星(韩国);
光通信设备:华为(中国)、诺基亚(欧洲)、中兴(中国)、思科(美国)、瑞斯康达(中国)、烽火通信(中国);
网络设备:华为(中国)、中兴(中国)、烽火通信(中国)、新华三(中国)、星网锐捷(中国)、思科(美国)、Arista(美国)、Juniper(美国)、诺基亚(欧洲);
服务器:浪潮信息(中国)、紫光股份(中国)、华为(中国)、联想(中国)、Dell(美国)、思科(美国)。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通信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下游产品,在生产装配和封装测试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而对核心半导体原材料以及芯片生产设计依赖性较强。从分布上看,美国在高端芯片上的实力深厚,日本在半导体材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韩国则在存储芯片和封装方面拥有较强实力,台湾地区则是晶元代工的主要提供地,我国大陆地区在生产装配封装测试等环节具备较强竞争力。
疫情对出口产品的影响:利好光通信、IDC、PCB产业
首先,受疫情影响,海外部分国家宣布停产停工,无接触的线上办公/游戏/社交成为大众主流的生活方式,流量爆发迅猛,网络的承载压力加剧,对光通信的需求带来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统计了市场上最火爆的五款云办公产品,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间用户数量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流量爆发服务器压力迅速增加,扩容服务器成必选项。
对于可能受益的产品,结合海外疫情的影响,一方面部分工厂停工,另一方面远程办公兴起,流量增长,对IDC资源需求将会增加,会拉动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主要以光通信、数通设备和服务器为主。我们认为,光通信产品包括光模块、光纤连接器将受益,近期光芯片供应趋紧,而本身5G周期下光通信就处于高景气度,疫情催化使得光通信景气度进一步提升,利好国内光通信产业链。
此外,由于IDC资源需求的增长,IDC板块的景气度也有所提升,我们认为利好具有海外IDC资源的厂商,包括拥有GS资产的沙钢股份、在海外拥有众多节点和资源的奥飞数据等IDC厂商将受益。除此之外,服务器的需求也在大量增加,对服务器生厂商来说也属于利好。
而受疫情影响,流量增长对上游PCB的需求量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作为PCB生产大国,份额占据全球60%以上,预计本次疫情将继续扩大我国PCB的市场份额,对应的PCB厂商将迎来利好。
对于可能受损的产品,考虑到海外疫情影响,运营商建设进度将会放缓,对设备厂商来说,其订单进度或受一定影响,但考虑到海外厂商停工影响,或能取得部分海外竞争对手的订单份额。综上,我们认为对主设备商和网络设备商来说,海外疫情影响偏中性。
综合来说,海外疫情对于通信行业国内产品出口总体偏积极。对于光通信、IDC、PCB等产业来说,流量的爆发和海外工厂的停工对其产生了正向双击,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对于设备商来说,一方面疫情导致下游停工需求减少,会影响一部分出口,另一方面海外竞争对手停工则可能带来份额的提升,故总体偏中性。
疫情对进口产品的影响:成本影响有限,利好环形器、滤波器等国产替代
由于我国通信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对上游的半导体原材料以及芯片依赖程度高。美国垄断高端芯片与基础软件的设计,日本负责供应上游半导体材料和部分高端元器件,韩国则以存储芯片为主,欧洲则在主机装配和生产装备上具有优势。我国产业链较为完整且整机实力突出,大多数的元器件、整机的封装、测试环节均在大陆进行,而台湾地区则是晶圆代工的主要生产线所在地。国内下游生产、整机装配实力强,上游半导体芯片原材料、设计、生产设备依赖性强,目前我国的短板主要集中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的设计和部分半导体原材料的供给上。山东华工液压机械厂
目前海外疫情的情况上看,日韩疫情控制的更好,复工情况良好,产业链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欧美地区疫情造成的影响较大,但美国主要以芯片设计和基础软件为主,其大部分产品代工的工作更多会选择放在亚洲国家进行,而欧洲以提供高端设备为主,需求量并不紧迫。因此,我们认为,海外疫情对半导体原材料和芯片的进口将造成一定影响,但其影响正在逐渐减弱。
短期来看,我国通信产业链的公司大部分有做物料的提前备货,能够应对短期的生产需求,尤其是华为和中兴由于此前贸易摩擦造成的影响,均进行了较大量的上游原材料的备货。从中长期看,海外疫情或对半导体材料及芯片的进口带来一定影响,价格或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对产业链公司成本有影响,但由于产业链分工较为明确,当前亚洲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小,上游原材料断供的可能性很小,对我国通信产业的影响不大。
对于可能受益的产品,我们认为主要集中在国产替代上,包括芯片国产替代,环形器/滤波器国产替代,以及部分上游原材料的国产替代上。考虑到近两年国际贸易摩擦,主设备商华为和中兴以开展国产替代一段时间,本次疫情将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对相应的上游国产替代产业链产生利好。
电子:
电子全球产业链——产业第三次转移,中国占比不断提高
产业第三次转移,中国占比不断提高。从我国半导体产业迁移历史来看,各细分板块均经历了技术突破、份额提升、国际领先三个阶段,其中光伏、显示面板、LED等泛半导体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半导体封装测试、IC设计等产业已经站稳脚跟,进入份额提升期。半导体制造、设备、材料等方面,我国相关技术不断突破,有望在区域聚集属性下,重演产业迁移之路。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增速全球第一,三业(封测、设计、代工)发展日趋均衡,虽然核心芯片自给率仍然较低,但产业链布局齐全。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从2013年的2508.5亿元增长至2017年5411.3亿元,四年间翻了一番,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区域。但核心芯片(如计算机系统CPU/MPU、通用电子统FPGA/EPLD/ DSP、通信装备嵌入式MPU/DSP、存储、显示及视频驱动)自给率低。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我国芯片自给率约11.2%,预计2020年国产化比例15%。
从设计、晶圆代工、封测、设备四方面来看:Fabless为三业(封测、设计、代工)中发展最快,高端产品空白有待填补。我国设计产业销售规模从1999年的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576亿元,GAGR~+42%。存储、逻辑、模拟、射频、传感、功率半导体等产品线及其细分领域均有布局,但高端芯片如WIFI芯片,蓝牙芯片,交换机芯片,FPGA芯片等国产化率接近零。向高性能、高端产品转变、领导行业标准升级,获取产品生命周期中利润最丰厚的关键时段,是未来IC设计方向国产化突破方向。
疫情对进出口产品的影响:半导体、面板影响有限,消费电子中期需求有望企稳
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导致板块大幅波动之后,重点着眼从决定公司核心产业价值的三大关键点入手分析。
1、创新趋势:创新是决定电子行业的估值与持续成长的核心逻辑,本轮创新由5G驱动的数据中心、手机、通讯等历史上第一次共振,创新进度及强度与疫情无关。
2、中期供需:全球半导体投资关注中期供需的核心变量——需求与资本开支,疫情会有一定扰动短期需求,但中期三大需求不受本质影响,而全球资本开支截止2019Q3末还没有全面启动,并有部分企业由于疫情再次递延资本开支,中期供需缺口有望继续放大,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由于产业重要性及自动化产线,受疫情影响幅度更小。
3、上市企业情况:疫情只要不进一步显著升级,5G手机成为今年手机厂必争之地,产业链核心环节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电子行业今年由于订单饱满,春节开工率相比较过去三年有增加。疫情进一步加剧供应链往龙头集中的趋势。
供给方面,全球资本开支除龙头台积电外尚未全面启动,我们预计本次疫情中部分企业将再度进行资本开支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重申看好具备涨价空间的相关标的。一般来说,芯片成本中封装、测试、人工等成本相对固定,晶圆代工价格为可变成本,如果芯片公司议价能力强,能够将晶圆厂代工价格向下传导,则利润弹性将大于涨价幅度。
国产替代历史性机遇开启,2019年正式从主题概念到业绩兑现,2020年有望继续加速。逆势方显优质公司本色,为什么在2019年行业下行周期中A股半导体公司迭超预期,优质标的国产替代、结构改善逐步兑现至报表是核心原因。进入2020年,我们预计在国产化加速叠加行业周期景气上行之下,A股半导体龙头公司们有望继续延续高增长表现。
消费电子中期需求有望企稳,创新趋势不变。面板行业反转,补库需求已经启动。我们认为疫情对于面板短期需求影响较少,2020年需求增速有望提升。
计算机:
计算机全球产业链——国内计算机公司业务全球化程度较低,行业下游需求以内需为主
收入构成来看,业务全球化程度较低。根据Wind数据,申万计算机指数共233家上市公司,其中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10%的仅为36家,并且排名第十往后的海外收入占比就低于50%。可见,A股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的业务全球化程度较低。
持仓结构来看,全球对计算机板块实际流动性冲击有限。根据Wind统计,陆股通在部分计算机公司的持股数量及占比普遍较低,如广联达、启明星辰也仅超10%。因此,全球股市大跌引发的减仓效应,对计算机板块实际流动性冲击有限。
计算机行业超过70%公司涉及政府类采购。据不完全统计,申万计算机行业(扣除B股)公司中超过七成涉及政府类采购,包括政府、军工、金融、电信运营商、教育、能源、医疗等。市值靠前的公司几乎都与政府类采购相关。
疫情对细分板块的利好:云计算、信创以及医疗IT
1、云计算
新疫情下,云办公市场各巨头开启激烈争夺战。2003年非典疫情倒逼企业采用数字化、移动化的办公方式,2020年新冠病毒预计将把云办公推上新的高峰。云办公已经成为各方势力必争的竞争之地。在云视频办公方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企业:1)会畅通讯、苏州科达、二六三等软硬件一体化;2)华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C端布局,渗透到B端;3)以Zoom、Vidyo、小鱼易联、亿联网络、好视通为代表的教育、医疗等新兴垂直领域远程办公服务商。大部分市场参与者都在疫情爆发后采取了免费的形式推向市场。云办公需求爆发的投资机会:1)文档协作类的金山办公;2)即时通信类的Zoom(美股)、会畅通讯、二六三、齐心集团、苏州科达;3)任务管理类的泛微网络、致远互联。
新疫情拉动云办公等线上应用的爆发,IDC与服务器等底层基础设施的需求激增。由于疫情在春节期间爆发,各大云办公软件似乎还没有针对流量的爆发做好准备。钉钉在2020年2月3日通过阿里云紧急扩容1万台服务器后,4日再度扩容1万台云服务器,以应对群直播和语音视频会议的流量洪峰。另据腾讯云官网报道,从1月29日开始到2月6日,腾讯会议每天都在进行资源扩容,日均扩容云主机接近1.5万台,8天总共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共涉及超百万核的计算资源投入。根据新浪报道,2月18日,阿里云河源数据中心正式开服:容纳30万+服务器。
云上游投资主线:1)计算及存储底层IT:浪潮信息、中科曙光、易华录、紫光股份、澜起科技;2)数据中心:宝信软件、光环新网、数据港、奥飞数据、证通电子、杭钢股份、沙钢股份;3)IaaS:优刻得。
超万亿规模的计算产业空间。IDC预测,到2023年,全球计算产业投资空间1。 14万亿美元。中国计算产业投资空间1043亿美元,接近全球的10%,是全球计算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引擎。IDC预测,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基于新一代计算平台,中国的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IT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信创
我们认为,政务先行,重点行业陆续拉开帷幕将成为大安全行业的主旋律。在2018年举办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再次被强调,且随着《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实施,网络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大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政府对于安全的需求将在未来三年高速增长,同时重点行业的试点也陆续拉开帷幕。
大安全产业进入投资新阶段,产业加速发展,预期有部分认知差,建议把握产业链核心及被忽略机会。1、操作系统格局渐明晰,持续推荐标的:中国软件、诚迈科技。2、应用产业链:金山办公、中孚信息、东方通、宝兰德、北信源。3、低估集成:太极股份、东华软件、华宇软件、中国软件、中国长城。4、网络安全类受益公司:格尔软件、南洋股份、安恒信息、绿盟科技、启明星辰、卫士通。
3、医疗IT
新疫情应对过程中凸显两大产业趋势:1)远程会诊平台与线上问诊,开启互联网医疗新纪元;2)网格化筛查应对疫情,加速分级诊疗制度推行。
远程会诊平台、在线问诊缓解线下医院压力,互联网医疗必要性凸显,开启新纪元。互联网医疗具备无需面对面接触用户的优势,通过抗疫电话义诊专线为公众提供卫生防护指导,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减少线下预防、排查的压力。未来,线上问诊、远程医疗与大健康服务将1。用户接受度提高;2。医院更加重视互联网医院对于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互联网医疗必要性凸显。
投资建议:政策、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数据互联互通等多方共振,医疗信息化行业“互联网+”时代开启,看好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深度布局,盈利模式不断探索的公司。推荐卫宁健康(互联网医院、云药、云保)、久远银海(医保端智能化服务)、创业慧康(互联网医院、中山模式)、思创医惠(互联网医院)、万达信息(随申码区域卫生管理)、东华软件(互联网医院、处方外流)、和仁科技(医保脱卡支付、互联网医院)。
疫情对细分板块的冲击:短期影响政务IT进度,但长期需求端利好
短期影响政务IT业务进度,长期催生数字政务建设需求。1)受“新冠”疫情影响,政府复工时间延迟,诸多政务IT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的项目实施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并且项目验收进度放缓,导致业绩出现一定下滑。根据华宇软件一季报预告,公司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预计下降40%至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预计下降140%至145%。2)考虑政务IT业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经营业绩更集中于下半年,一季度收入占全年收入比重很小,预计对行业公司全年业绩影响较小。3)长期来看,疫情防控催生加快数字政务的建设需求。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了我国数字政务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44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有2000多个县域服务欠缺,其中约2/3为空白区)、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长期来看,抗击疫情有望加快数字政务基础项目普及,加快县级政府数字政务建设进度,并由基础型1.0版向智能化2.0版加快转型,实现更多“事项联办”和“一次也不用跑腿”,支持互联网平台参与政务数字平台建设,鼓励平台利用统一入口整合各类服务。
汽车:
汽车全球产业链——市场主导,高度分散化&全球化
汽车供应链呈现高度分散化&全球化的特征,以车企为主导,按属地进行产能配套。由于汽车供应链供应关系稳定,并且很少有原材料的限制,主机厂为了压缩员工&运输成本,同时为了打开当地市场,往往会选择以市场为切割,在当地建造配套产能。以丰田、福特与通用东南亚的供应体系为例,三者分别以日本、中国、泰国、印度为核心,同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越南建造相关的附属产能。因此,汽车全球供应链对外部冲击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断供危机一但发生,往往会成为行业性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9日,包括戴姆勒、大众、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标致雪铁龙集团(PSA)等在内12家海外车企已经关停或计划关停的工厂将超过100家。
目前欧洲地区受波及影响最重,已经关停的工厂将超过90家,受此次疫情影响,2020年2月欧盟乘用车市场注册量同比下降7.4%,至957052辆,欧洲汽车销量创下自2013年以来最差开局。而停工停产将加剧这一困境。
同时,北美地区的影响逐渐显现,美国三大巨头正计划关停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在内的北美工厂。据CNBC报道,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的数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消费者需求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导致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下降16%,而美国汽车销量预计将下降20%。
与主机厂对应,海外的全球供应商目前也已经相继停产,未来行业如果需求进一步下滑,将有自上而下引发价格战的风险。例如,博世集团日前宣布,为应对需求下降以及保护员工安全,将暂停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工厂生产或减少产量,并从3月25日开始大幅削减在德国的业务。根据财报,博世约五成的收入来自于欧洲本土市场。此外,全球第二大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表态,将暂停汉诺威的工厂生产。此前,大陆集团和采埃孚均乐观表示目前维持公司的供应链与产线运转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位于法兰克福的大陆研发中心自上周开始正以一天一例新增确诊病例的速度增加,不得不停工。
疫情对出口产品的影响:受国内/海外停产影响,预计零部件上半年受冲击较大
出口方面,中国是北美、欧盟、日本和其他地区多家整车厂的重要零部件出口国,其中,车轮、车身和制动,这些类别的年出口额都在50亿美元至60亿美元之间,其中超过一半的出口流向北美和欧盟。这些工厂供应的任何一次中断,都可能对北美的组装工厂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工厂可能并不容易。少数情况下,其他地区可能存在替代的生产能力(模具等)。但多数情况下,可能需要制造全新的模具、对工人进行再培训或招聘新人。根据产品的复杂度,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至九个月。
受到国内/海外停产影响,零部件出口预计上半年承压概率较大。2020年1-2月中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金额为7628.7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3.3%。一方面,由于国内2-3月的停工,导致工厂的生产无法正常开展,行业延期交货的现象较为明显;另一方面,3月下旬以来,海外车企纷纷宣布停产数周,预计上半年订单需求将有所下滑。此外,近年来,为了规避欧美“双反”的影响,零部件龙头纷纷开始新建海外工厂,将产能向海外迁移,也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影响程度。
疫情对进口产品的影响:零部件库存充足,供应风险可控,预计整体影响较小
我国汽车整车进口金额高于汽车零部件进口金额,但占比仍较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金额为173.6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中进口金额占比较大的是发动机和变速箱,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金额分别为21亿美元、126.9亿美元。我们认为国内汽车制造多为属地化产能,因此国内断供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国内主机厂对于进口件的库存充足,且供应商多已实现本土化生产,未来疫情不发生超预期恶化的情况下,预计整体影响较小。一般而言,大部分整车企业进口零部件库存都较深,大多在4-8周以上,整体断供风险仍然可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的不断扩大,博世、大陆、采埃孚、伟世通、法雷奥等跨国零部件都已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而其中的部分材料和基础配件,例如小塑料件或有热处理的冲压件或密封件,由于不值得再单独投资模具,需要从海外进口,未来仍然需要警惕海外二级供应商的停产与物流风险。
电力设备新能源:
电新全球产业链——光伏风电制造国内占比高,新能源车中国快速崛起
光伏:国内光伏制造业产业链供全球需求。产业链主要环节包括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全球光伏制造业大部分占国内。多晶硅料环节占全球总产能60~70%,其余产能在德国、美国、马来西亚等。硅片、电池片、组件占全球总产能80~90%。从需求端来看,2020年国内需求占全球30%左右,美国、欧洲占15%左右,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占全球需求5~10%左右。光伏全球需求较为分散,对单一国家依赖程度较低。
风电:风电产业链板块包括风机核心零部件、叶片、铸件、锻件、风塔和整机装配厂。国内铸件、锻件和风塔等产品得益于成本优势,已进入海外风机龙头的供应链体系。风机主机目前以国内销售为主。从需求来看,风电需求中国预计占全球40~50%。而2020年国内风电受政策影响,迎来抢装潮,风电需求有望创新高。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为锂、钴资源产业链,钴资源主要集中在刚果,锂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在智利、阿根廷、中国等国。中游动力电池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中国快速崛起,韩国仍保持强劲发展,日本显现颓势。下游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和美国,销量占比90%以上,其中中国市场全球最大,欧洲市场在碳排放压力下高速增长。生产车企主要为中国自主品牌、欧洲(以德、法等汽车强国为主)、美国厂商为主,其中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主导,合资品牌在双积分压力下开始放量,欧洲市场以特斯拉以及欧洲车企为主,美国市场特斯拉占据一半以上。
疫情对出口产品的影响:光伏、新能源车受需求影响较大,风电需求受国内政策驱动
光伏:从全球来看,疫情对欧洲、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光伏主要需求地区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全球需求。预计2020年全球光伏需求装机预期下滑5~15GW到125~140GW。由于中国光伏制造业占全球光伏制造业的大部分,需求下滑或导致产业链价格提前下降。
风电:受疫情影响,海外研究机构将2020年风电需求从78GW下调到73GW,考虑到国内风电需求较为封闭,且国内需求受政策驱动力强,海外疫情对国内需求影响不大,且对国内风机整机厂盈利影响不大。不过海外需求下滑,对国内铸件、锻件和风塔等企业的出口量会造成一定影响。
新能源汽车:疫情负面影响主要在导致欧洲需求可能增长放缓,原预期欧洲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95万辆,现在在中性和悲观假设下分别下滑至85和70万辆,从而影响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外销需求,其中隔膜和负极材料环节影响更大,电池环节也有小幅影响。
疫情对进口产品的影响:整体进口影响较小
光伏:国内光伏产业链满足全球需求,对外进口依赖度低。唯一需要进口的产品为多晶硅料,而多晶硅料生产偏化工,产业链产能关停开启成本较高,受疫情影响停工的可能性较低(国内疫情高峰期间,国内多晶硅料厂也没有出现关停现象)。
风电:国内风电进口产品主要为用于海上风电大风机所需的轴承,产能主要在欧洲。2020年国内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相比陆上风电较低,即使轴承出现断供对国内风电装机影响较小。若大MW风机用轴承出现断供,轴承可能会出现涨价。不过轴承占风机全成本较低,带动风机涨价可能性不高。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本土化生产,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已经基本实现全部国产化,且已经开始对外出口,进口上影响较小。
机械:
机械全球产业链:产品众多,出口业务规模占比高
机械设备(零部件)大类可分为两种:1、工业资本品属性,作为生产资料,下游对接一般制造业企业(B端);2、消费品属性,终端对接一般消费者。全球疫情冲击,尤其是当前国内疫情逐步缓和而海外欧美等地区呈现扩散化背景下,国内机械设备产业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以欧美地区出口为核心增长导向的公司,海外阶段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需求下降将拖累公司业绩。主要受到影响的企业包括浙江鼎力、捷昌驱动、八方股份等;2、原先需要依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国内厂商或迎来加速替代的机遇。主要受益企业为恒立液压等。
疫情对出口产品的影响:以欧美地区为核心增长导向的公司业绩承压
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国内较多的机械设备均有出口业务。在欧美疫情扩散趋势下,其出口业务预期均会受到一定影响。我们选取行业内关注度比较高,且欧美市场收入占比较大的公司进行简单分析: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商浙江鼎力、电踏车用电机生产商八方股份及线性驱动系统生产商捷昌驱动。
高空作业平台产业链——浙江鼎力
1、全球需求:欧美为核心市场,国内低基数高增长
高空作业平台主要用于替代脚手架、吊篮等工具辅助进行登高作业,产品渗透的推动力主要源自作业效率高和安全规范更为严格两方面。欧美发达市场为主流消费区:
——保有量,北美/欧洲/国内租赁市场保有量规模分别约60/30/15万台左右。
——销量,北美/欧洲市场主要更新需求为主,年销量较为稳定,约13/4万台左右,臂式/剪叉式产品比例分别为4:6;国内市场低基数高增长,2019年销量为5.4万台,同比增长80%,臂式/剪叉式产品比例分别为1.5:8.5。
2、制造商竞争格局:北美JLG/Terex领先,国内龙头浙江鼎力增长迅速
2018年,北美JLG/Terex营收分别为24.79/21.24亿美元,分别为全球第一/二大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商。浙江鼎力为国内龙头,2018年收入为2.45亿美元,居全球第十。
3、海外占比近半,若疫情持续扩散需求预期会受抑制
近年来,国内高空作业平台销量持续高增长。浙江鼎力作为国内龙头亦是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强化国内增长动能。2019H1,公司源自国内市场收入占比51.13%,欧美市场占比约40%。若海外疫情持续扩散影响生产投资活动,则高空作业平台预期会后压制,进而影响公司海外销售。另一方面,公司部门新款臂式产品的研发主要借助意大利Magni平台,新品的推出节奏可能会有所推延。
电踏车电机产业链——八方股份
1、全球需求:电踏车为高端消费品,需求主要源自欧洲/日本/美国市场
空间持续扩大。电塔车具备代步及运动属性,满足中远距离通勤、旅行及极限运动多样化需求,备受欧美日发达国家消费者亲赖。日本市场导入节点早,稳定增长;欧美市场仍处于高速扩容阶段。2018年,欧美日电踏车销量分别为250/27/67万辆,渗透率分别为11.9%、1.4%、9.49%,同比增速分别为19.7%、35%、8.3%。国内目前尚未呈现规模性消费者。
2、电机等零部件配套:国外厂商以高端产品为主,八方等国内产商系列产品兼备
电踏车生产产业链已形成全球化布局,国内零部件厂商积极参与全球生产链。
——欧洲市场:轮毂电机,主要由中国厂商供应,八方股份为龙头,市占率约44%。国内安乃达、盛亿、同盛及其他厂商份额约14%、19%、9%、14%。中置电机,欧洲厂商博世为行业龙头,博泽产品竞争优势突出,八方股份市占率约17%。
——日本市场:较为封闭,基本由国内厂商雅马哈、松下、禧玛诺、普利司通等垄断。
——美国市场:不具备成熟的自行车产业链,产品以进口为主。主要产品为轮毂电机,基本均由中国厂商供应。
3、欧洲市场收入近80%,疫情扩算对电踏车消费需求影响较大
八方股份生产的电机所配套的电踏车主要销售欧洲市场,收入占比近80%。随着疫情的扩散,一方面居民出行频次降低直接影响电踏车增量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电踏车组装工厂也因为疫情的影响而暂停生产活动,从而降低零部件采购需求。整体来讲,以八方股份为代表的国内电踏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受欧洲疫情冲击比较大。
线性驱动产品产业链——捷昌驱动
线性驱动类产品核心零部件为线性驱动器,终端应用产品包括可升降办公桌、医疗病床、智能家居等。国内上市公司捷昌驱动产品主要用于可升降办公桌产品,我们主要分析该品种全球需求市场、配套供应链状况。
1、全球需求:欧美为主流消费市场
可升降办公桌作为员工福利最早导入欧洲市场,其后美国市场快速渗透。2018年,美国可升降办公桌市场规模占办公桌市场规模的25%-30%,对应线性驱动系统市场规模约25亿元左右。欧洲市场规模整体上与美国较为接近。
2、线性驱动系统配套:捷昌驱动北美市场份额领先
结合捷昌驱动2018年出口数据,我们测算其在美国市场市占率约24%-29%,居行业前二。最大的竞争对手为丹麦厂商LINAK。捷昌北美地区新增客户中较多原均为LINAK客户。当前,公司正积极往欧洲市场拓展。
3、目前北美市场需求影响尚不明显,欧洲拓展节奏有所推延
公司80%的收入源自出口,其中北美市场占比80%,为核心区域,欧洲市场收入规模仍较小。最新跟踪情况看,公司北美市场客户需求暂未受到明显影响,由于国内工厂复工延迟影响产能,因此Q1有一定业绩压力。欧洲地区疫情逐步升温,新品导入节奏有所推迟,实际销量情况要看疫情缓和之后。
疫情进口产品的影响:泵阀等高端液压元件存在加速国产替代机遇
随着海外疫情的扩散,当地工厂面临原先需要依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国内厂商或迎来加速替代的机遇。机械板块典型受益企业为挖掘机械等用高端液压泵阀制造商恒立液压。目前,恒立液压小挖用泵阀已经全面配套国内主机厂商,中挖泵阀配套核心客户,大挖泵阀部分型号已通过核心客户验证。此次疫情影响海外供应链,加速国内主机厂商配套国内零部件节奏。
1、全球需求:中国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消费市场
2018年,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销售规模约298亿美元,占比全球销售规模的26%,为最大的工程机械消费市场。核心品种挖掘机看,2019年国内销量为23.57万台,约占全球总销量的45%左右。
2、产业链:泵阀等高端液压元件仍需以来进口
国内主机厂商今年销售规模持续高增长,但液压泵阀、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液压系统占比挖机械价值量的30%左右)。以挖掘机用液压元件为例,除部分使用国内唯一实现主机厂成熟配套的恒立液压的产品外,其余基本均以进口与日本及欧美产品为主。
——油缸:全面实现国产化;
——泵:恒立液压在小/中/大挖用泵市占率分别约59.69%、13.31%、2.72%,考虑到国内厂商在国内市场整体份额约60%,即小挖用泵基本实现国产配套;中/大挖泵仍有较大空间,仍以进口川崎(日本)、力士乐(德国)、Husco为主(美国)。
——阀:恒立液压在小/中/大挖用泵市占率分别约41.47%、25.38%、12.13%,大挖阀仍有较大空间,以进口川崎、力士乐、Husco为主。
3、疫情催化海外供应链担忧,国产配套加速
国内疫情逐步明朗,零部件供应压力逐步缓解;而海外疫情正处于催化期,工厂停产/减产压力以及进出口贸易复杂度的提升,均导致原先依赖进口配套的主机厂商面临供应链危机。此背景下,国内厂商配套恒立液压产泵阀节奏有望加速。就中挖泵阀而言,原先以进口零部件为主的国内第二大挖机生产商已大幅提升恒立液压供货比例;原定于4月份开始在部分主机厂商配套试验的大挖用泵阀亦已提前配套检验,整体节奏均显著提升。
化工:
化工全球产业链——产业链长且产品种类较多,全球需求影响较大
化工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主要包含石油、煤、天然气,我国长期面临的是“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状况,石油的进口依赖度高达70%,全球石油主要由美国、沙特、俄罗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生产,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达到43%左右,天然气主要生产国包括美国、俄罗斯、沙特、伊朗、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另外化工上游还包括各类矿产资源,其中国内在磷矿、硫铁矿、萤石、钠盐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比较稀缺的例如钾矿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俄罗斯、德国、约旦等国家。
化工中游产物包括烯烃(乙烯、丙烯、丁二烯)、芳烃(苯、甲苯、二甲苯),以及各类醇、醛、酮、酸、酯、腈、醚、酚等中游有机化工产品,中游无机化工品包括硫酸、硝酸、盐酸、纯碱、烧碱、氮、磷、钾等,在这个环节的化工品标准化程度较高,规模效应和低成本优势至关重要,因此具备一体化能力和物料循环利用能力的大型化工企业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
化工下游制品环节产品众多,包括橡胶、塑料、化纤、农药、化肥、制冷剂、染料、添加剂、维生素、新材料等产品,按应用终端来划分,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家电、农业、纸质包装、汽车、医疗、能源、食品等行业。下游制品环节产品的毛利率一般和上游原料价格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毛利率越高意味着产品标准化程度越低、进入壁垒更高、竞争者更少,龙头企业可以享受技术壁垒带来的高盈利,因此对企业的一体化能力(核心原料及中间体能够自给)、安全环保(处于国内优质化工园区)、研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产业链持续延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环节国内比较薄弱的还是新材料产品,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新材料国产化需求迫切,进口替代仍将是目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新材料投资的主要逻辑。
从供应的角度来看,上游化工原料型企业因为装置特殊性疫情大部分仍维持连续化生产,但部分较往年存在开工负荷降低的情况,精细化工企业一般为间歇性生产,因此在国内疫情严重的阶段存在停工现象,目前大部分已按照国内政策陆续开始恢复生产。
从需求端情况来看,化工由于下游应用广泛,在全球经济活动因疫情肆虐而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大部分行业的需求端势必会承受较大压力,而化工产品中与农业、食品相关的化工产品需求最为刚性,需求端受疫情及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最小。一季度从我们跟踪的情况来看,大化工以及炼化行业受国内疫情影响(需求减少、物流限制)较为明显,而二季度来看出口占比较高,下游需求后置或大幅减少的行业受影响较大。
根据危化品物流分会在2月中旬对全国化工企业的抽样调查,没有明显影响及影响较小的企业占比仅为11.7%,37.9%的化工企业表示影响较大,企业暂时停顿,11.7%的企业表示影响严重甚至可能出现倒闭。
全球角度来看,化工产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中国、欧盟、北美等地区,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销售地区,占比高达37%,欧盟占比16%,其中德国化工品销售占欧盟比例接近30%,其次是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北美地区占比达到15%。
疫情出口产品的影响:钛白粉等受全球需求下滑压力较大,维生素有望继续涨价
从我们统计的2019年主要化工产品出口占比情况来看,维生素、钛白粉、聚合MDI、分散染料、化工助剂、磷肥、粘胶长丝、涤纶工业丝等产品出口占比较大,且中国在全球供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疫情下终端需求的减弱势必会对出口造成较大压力。
但其中我们认为维生素行业是一个特例,疫情背景下有望迎来一轮较长时间的景气周期。
从供给端来看,维生素行业整体呈现高度垄断的状态,疫情可能将影响海外企业的正常生产,例如VA、VE、VD3欧洲产能占比较大,未来国外疫情持续扩散将冲击欧洲产能,供需矛盾加剧下有望继续推升产品价格。目前全球VA供给中国占比约50%,欧洲占比约50%,VE全球供给中国占比约60%,欧洲占比约40%,VD3全球供给中国占比约70%,欧洲占比约30%,维生素行业中这三个细分产品受欧洲供给影响最大,如果欧洲疫情持续扩散,欧洲产能将受到冲击,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未来产品价格有望继续上涨。历史上VE最高价25万/吨(现价7.5万/吨),VA最高价150万/吨(现价55万/吨),VD3最高价65万/吨(现价50万/吨)。
需求端来看,维生素行业下游需求刚性,无替代产品,且成本占下游比重低,整体需求仍快速增长。目前维生素行业从生产商到贸易商,再到终端饲料厂库存普遍较低,行业整体处于补库存周期;国内猪肉价格高位,政府大力补贴生猪养殖,同时疫情带来上游屠宰开工下降使生猪存栏量显著增加,上述因素使今年饲料需求显著回升;另外国外疫情持续扩散,厂家提前备货,出口需求大幅增加,多重因素下使得今年维生素整体需求快速增长。
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欧洲的大型制造业企业比如汽车巨头已经开始停产,可以预期的是欧洲的化工巨头压力也会非常大,后续供给的冲击有望继续推升维生素价格。中长期看,供需格局的根本改善和价格恢复到寡头格局下的合理水平,是我们看好VE、VA、VD3等产品超长景气周期的核心原因和中长期逻辑。重点推荐:新和成(维生素龙头,业绩估值安全,VA+VE+生物素+辅酶Q10+VD3),浙江医药(VE、VA弹性大,VE+VA+VD3)、花园生物(VD3弹性大)、金达威(辅酶Q10弹性大,辅酶Q10+VA+VD3)、圣达生物(生物素)、兄弟科技(VK3+VB1+烟酰胺+泛酸钙)。
疫情进口产品的影响:新材料进口替代
从我们统计的2019年主要化工产品进口占比情况来看,原油、天然气、橡胶、工程塑料、油脂化工等子行业进口依存度较高。尤其是上游的原油和天然气,作为化工最上游的原材料,对下游化工产品的整体影响较大。
从进口角度,有两类公司将明显受益:
1、新材料进口替代:近年来国内5G、半导体、新型显示、新能源、军工、航空航天等新兴行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但在上游关键材料领域仍处于高度依赖进口的状态,2019年华为事件后中国已经开始加速国产链的重塑,疫情背景下海外企业的断供可能将进一步加速关键材料本土率的进程,我们看好国内新材料领域将涌现更多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公司和产品,我们精选当下新材料行业赛道好,产品有望在下游持续放量,估值性价比好的优质标的重点推荐:万润股份、泰和新材、鼎龙股份、昊华科技、康达新材、双象股份、奥福环保、联瑞新材等。
2、受益于油价下跌的化工产品:化工产品价格与原油价格息息相关,油价下跌传导至大宗化学品价格导致价格下降。在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精细化工领域供给格局好,行业景气向上的子行业,在油价下跌时成本下降,同时自身价格不受原油价格影响,重点关注甜味剂金禾实业、胶粘剂(回天新材、康达新材)、杀菌剂百傲化学、橡胶助剂阳谷华泰、环氧乙烷奥克股份、抗老化剂利安隆、纤维素醚山东赫达、减水剂垒知集团。
医药:
医药全球产业链——器械/原料药/CRO/制剂参与全球分工,生物制品和中药在国内
1、医疗器械产业链情况
上游:如电子元器件、诊断酶、抗原抗体、金属/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学品等产品,主要生产国如德国、日本、台湾等,其中部分器件及原料已完成国产化,各医疗器械公司均有较多库存,一般备货3-6个月以上。
中游:为医疗设备(如MRI、CT、DR、超声、呼吸机、麻醉机、监护仪等)、高值耗材(心脏支架、球囊、起搏器、骨科关节、人工晶体等)、体外诊断(生化、免疫、分子、凝血等诊断试剂及配套诊断分析仪)、低值耗材(输注产品等)等产品的生产企业,目前部分产品国产化率较高(如心脏支架、监护仪等),其他大部分产品也均有国产企业,部分产品质量水平接近进口产品。
下游:医院、药店、疾控、体检中心等终端。
2、原料药产业链情况
由于欧美环保压力、人力成本高昂等原因,过去十年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将API产能转移到中印等新兴国家。而印度由于气候炎热,发酵类原料药产品的成本远高于中国,因此发酵工业产能极低。印度大约有60%的API从中国进口,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API生产基地。预计未来欧美产能转移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变,而中国又可以凭借人力、技术、气候等优势,掌握众多国际大药企的原料药订单,带来国内需求端快速增长。目前欧美疫情较严重,国内已基本恢复正常,在原料药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的基础上,疫情可能带来相关企业业绩爆发弹性。
3、CRO产业链介绍
CRO(合同研发外包组织),主要为全球制药企业与机构提供药物研发外包服务,根据药物研发不同阶段,主要分为药物发现服务,临床前研究服务,临床试验服务,注册申报服务等。从产业链关系来看:
上游主要为药物研发阶段所涉及的有机试剂、实验动物等材料的提供商等。从供需结构来看,主要就是全球CRO公司与全球制药企业/机构之间的研发服务。
中游主要为全球CRO企业提供的外包服务(海外CRO体量大,增速低,临床服务更多,国内CRO体量小,增速高,临床前服务更多)。
下游主要为全球制药企业与机构的药物研发需求(海外研发投入占比高,增速低,国内研发投入占比低,增速高)。
4、化学制剂产业链介绍
化学制剂全球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原料药及中间体。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国分布在北美(40%),欧洲(27%),亚洲(20%)。下游产品为创新药及仿制药,全球均有生产。美国为创新药大国,欧洲创新药产业也非常发达,中国和印度为仿制药大国。
5、生物制品产业链介绍
生物制品领域主要以疫苗、血液制品以及生长激素子板块为主,三个板块国内企业看,基本都是供应国内市场为主,在国内疫情逐渐缓和的大背景下,相关企业基本已完成复工。疫苗板块有部分海外企业产业供应,主要企业包括默沙东、GSK以及赛诺菲等,并且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血制品板块有少部分海外企业进口产品。生长激素板块海外企业市场占比较小。
6、中药产业链介绍
中药主要以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消费品、中药OTC、中成处方药、中药注射剂子板块为主。目前中药主要在东亚市场、东南亚市场以及欧美华人市场使用,并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全球产业链。我国的中药基本以供应国内市场为主,同时部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也作为原药材进行出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药材出口国,但成品药出口仅限于少数产品。日本的汉方药与中国的中药师出同门,日本主要从中国进口中药材,制成成药供应日本国内和国际市场,日本是国际市场最大的中成药/汉方药出口国。
疫情对出口产品的影响:疫情相关产品需求上升,生物制药和中药影响较小
医疗器械:中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主要面向国内市场,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趋缓,各医疗机构逐渐处于恢复状态,3月份以来诊疗量有所回升,带来市场回暖;对于少部分出口企业,如低值耗材(口罩、手套等)、医疗设备(呼吸机、监护仪、超声等)等产品,均为疫情相关医疗器械品类,现阶段来自全球订单均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各企业产能较为饱和,未来预计出口景气度将持续较长时间。
原料药:可能受损的产品——由于疫情导致下游制剂产品需求下降,可能影响上游部分原料药品种;可能受益的产品——由于欧美疫情爆发,使得较多欧美原料药企生产与供应出现问题,加大供给缺口,从而带来原料药涨价可能性,且有望助力国内原料药企市场份额扩大,可关注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以及印度限制出口的13种特色原料药;同时,与疫情治疗相关的制剂需求增加也会拉动上游相关原料药需求。
CRO:可能受损的产品——来自海外制药企业的CRO订单可能由于海外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下滑受到影响;可能受益的产品——海外CRO企业可能由于疫情出现停工停产停服务,国内CRO企业可能会承接更多的海外制药企业的CRO订单
化学制剂:可能受损的产品——非疫情相关的制剂出口产品可能由于海外需求下滑受到影响。可能受益的产品——疫情相关的制剂产品由于海外停工,国内出口可能受益,例如健友股份的依诺肝素、普利制药的阿奇霉素。
生物制品:国内企业主要是供应国内市场,总体看影响较为有限。
中药:国内企业主要出口的是中药材,出口体量有限、且中药材在整个中药产业中占比不足10%,总体看影响非常有限。
疫情对进口产品的影响:医疗器械受益国产替代,其他产品影响有限
医疗器械:此前国内疫情进展速度较快,武汉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建设时间紧迫。医院建设所配套的医疗设备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疫区内运输交付、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步骤,要求供应企业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同时提供本土化的全套诊疗解决方案。进口医疗设备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反应,而迈瑞、联影等国内医疗器械巨头在短时间内向各医院交付大量配套医疗设备,成为了国内医疗设备产业自主可控的最好体现;疫情也暴露出了各地医疗机构的部分短板,可预期在疫情结束后各地医院在基础设施和学科建设方面将进行查漏补缺。包括发热门诊、呼吸科、ICU等一系列科室的建设和完善将推动医疗设备的配置加速(CT、DR、呼吸机、监护仪等产品的需求放大),而国产优秀医疗设备在疫情中的亮眼表现将带动医院对国产产品的采购需求,同时也将进一步推进国内市场先进医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原料药:行业以出口为主,进口影响较小。
CRO:国内CRO公司经营药物研发外包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有机试剂、实验动物等材料与相关研发人员基本源自于国内,进口角度受影响不大。
化学制剂:可能受损的产品——海外疫情可能导致某些外企创新药断供,尤其是抗肿瘤创新药。可能受益的产品——部分专利过期药,外企销售份额较大的,可能加速进口替代。
生物制品:如果海外疫情持续发酵,海外企业如果出现停工或者复工影响,可能会减少对国内的供应,国内生产企业有望受益。具体受益情况,还需要跟踪海外实际疫情情况的发酵程度。
中药:我国除了从日本(汉方药)、韩国(高丽参)、北美(花旗参)有部分产品进口,其他主要产品的全产业链均在国内,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家电:
家电全球产业链——零部件及中游整机的制造大国,出口为主
家电产业链大体可以分成五个部分,1、上游原材料:钢、铜等;2、零部件:如空调、冰箱中非常重要的压缩机、黑电中的面板等;3、中游制造:一般为整机厂商,也是制造中最主要的一环。如格力、美的、海尔等千亿市值的公司;4、渠道销售:KA、3C等连锁企业以及品牌商自建渠道;5、终端消费者。
无论是零部件还是中游整机厂商,中国家电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球超过1/3的家电产品都由中国制造,包括60%的彩电、70%的空调以及几乎100%的微波炉。
白电领域:以空调为例,中国为全球空调最大的生产基地,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白电领域的整机厂商往往向上游零部件延伸,同时,如格力等公司会直接向原材料企业进行采购再交由零部件供应商生产,产业链深度一体化,集群效果强。
黑电领域:涉及较多子行业,面板是主要部件,能直接决定最后的彩电价格。虽国产面板、玻璃基板逐步崛起,但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国外厂商手中,如韩国的LGD、三星,日本的夏普。我国的黑电企业多为整机制造厂商,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一般,厂商毛利率尚未达到家电行业整体水平。
小家电领域:制造端壁垒较低,由于成本较低及产业链配套程度较为完善。国内小家电同样占据全球重要地位。
疫情对出口产品的影响:海外需求不足导致订单下滑
全球疫情对于家电主要系出口端的负面影响,此处根据行业及公司进行分析。
1、行业分析
2019年,我国出口空调、冰箱、洗衣机数量分别为5846万台、3415万台、2123万台。分地区来看,空调领域主要以美国、亚洲为主,洗衣机领域主要以欧洲、亚洲为主,冰箱领域主要以亚洲、欧洲为主。
占全球比重来看,2019年冰箱、洗衣机出口数量(产业在线口径)占全球销量比重(欧睿口径)分别为20.20%、13.73%。
根据1-2月数据,空调、冰箱、洗衣机出口分别同比下滑22.1%、-30.8%、-26.4%,主要系工厂无法复工、物流等问题影响出口订单未能交付。而展望后续发展,我们认为随海外疫情持续发酵,前期供给端的瓶颈将转向需求端。即使工厂逐渐有序复工,也可能存在因海外需求不足导致订单下滑的风险。
2、公司分析
白电中海尔智家、美的、格力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47%、40%、14%。其中海尔由于全球化创牌等战略,海外全部系自主品牌,对收入的冲击更多为需求端。美的、格力则有前期已签订订单的缓冲作用。小家电中新宝、奥佳华等海外收入占比最高分别为90%、75%,苏泊尔海外收入占比25%主要系大股东SEB的关联交易订单。其余小家电及厨电受海外影响较小。
纺织服装:
纺服全球产业链——中国为中上游主导国,欧美国家把控下游核心品牌资源
1、上游原材料:中国和印度是主产国,产量高度集中
上游原材料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产量高度集中。其中,天然纤维占纤维比重约30%,以棉花为主。棉花主产国包括中国、印度、美国、巴西和巴基斯坦,五个国家合计占全球78%(2018/2019年度)棉花产量。中国和印度作为棉花产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分别占全球棉花产量23%/22%。化学纤维占总体纤维比重约70%,分为涤纶、绵纶、晴纶和纤维素。中国是全球最大化纤生产国,近年来化纤产业蓬勃发展,化纤产量占世界比重逐年提高。据日本化纤协会估计,2017年中国化纤产量4714万吨,占全球比重71%,其次为印度(8%)、西欧(3%)、中国台湾(3%)和美国(3%),前五大产国(地区)合计占全球88%化纤产量。
2、中游纺织制造:中国占主导地位,重心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中国在全球纺织制造业占主导地位,以出口外销为导向。WTO以来,中国凭借低廉的生产力和不断提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中,迅速发展成为纺织制造中心,并奠定了中国纺织制造行业的出口导向模式。据WITS统计,2000-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金额CAGR 14 %,2014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量有所下滑,但2017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量仍占全球贸易额的30%以上。
东南亚国家竞争优势凸显,中国产能逐步向外转移。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工业用地成本增长,环保约束趋严,使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凭借关税、劳动力、土地和政府政策方面的竞争优势愈发凸显,申洲国际等国内龙头企业也纷纷加速拓展东南亚产能。中国纺织服装产能出现向东南亚转移趋势,2014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前五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出口金额均出现下滑,而越南纺织服装出口金额持续增长,2012-2017年CAGR约12%。
3、下游品牌服装:欧美国家把控核心品牌资源
欧美国家具备先发优势,掌握下游核心品牌资源。欧美国家品牌服装行业发展与成熟较早,诞生了众多纺织服装行业核心品牌,Nike和adidas等运动鞋服品牌均有50年以上历史,LV和HERMES品牌存续百年以上,ZARA和H&M等快时尚品牌诞生也有40年左右历史。根据Brand Finance评定的最具价值十大服装品牌中,除了优衣库为较为年轻的日本品牌,其余均集中在美国、西班牙、德国等欧美国家。TOP50服装品牌中,中国品牌仅有ANTA上榜,排名21。
中国拥有最大服装零售市场,且高度分散。受益于巨大的人口红利,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服装零售市场。据欧睿统计,2018年中国服装零售额3771亿元,超过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且近年来维持高速增长,2008-2018 CAGR约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但中国国内服装零售市场高度分散,2018年服装行业CR5/CR10仅6%/10%。
疫情对进口产品的影响:纺织制造高出口依赖度导致负面影响
当前国内疫情已较为稳定,而欧美等国疫情仍在爆发阶段,从出口视角来看,我们认为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中游制造行业:
原材料:出口比重小,海外疫情影响较小。中国是棉花和化纤主产国,但同时也是主要消费国,从而原材料出口占比较小,棉花出口占产量比重不及1%,而化纤出口占产量比重约9%。出口角度看,原材料受海外疫情影响较弱。
纺织制造:出口依赖度高,海外疫情存负面影响。一方面,疫情最为严重的十个海外国家占据中国1/3出口比重,海外疫情爆发导致需求下滑对国内制造商海外订单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德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同为纺织品出口大国,疫情导致的工厂停工可能使部分订单转移到恢复生产的中国工厂,有一定正面影响。总体来说,考虑到中国纺织制造出口体量全球最大,疫情对国内纺织制造行业有一定负面影响。
品牌零售:出口品牌受需求下滑影响更大。受益国内疫情稳定,内销品牌国内门店逐渐恢复营业,并通过线上新零售在疫情期间实现部分销售,整体零售情况向好。但出口品牌前期受国内疫情导致的运输受限,当前受海外疫情爆发导致的需求下滑和运输受限,相比国内品牌受需求下滑影响更大。
疫情对进口产品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下挫,品牌商或存“进口替代”机会
从进口视角来看,我们认为海外疫情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端,而纺织制造业则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滑:
原材料:进口占比大,需求下滑导致价格下挫。中国是棉花和化纤主要消费国,棉花进口占国内棉花产量约1/3,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走势接近。“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终端需求下滑影响传导到原材料端,国际棉价2020年以来大幅下挫17%,国内棉价受影响下滑16%,对原材料厂家造成一定冲击。
纺织制造:受益原材料国际价格下挫。从进口视角看,受益国内外棉价下跌,纺织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存下行空间,对盈利能力存在正向作用。但考虑到原材料价格下挫由需求下滑导致,故正向影响有限。
品牌零售:海外品牌生产受阻,国内品牌或存“进口替代”机会。海外疫情影响下可能产生部分服装产品海外生产或进口受阻,从而给率先恢复生产的国内品牌提供“进口替代”机会。但考虑到Nike、Adidas等主要海外品牌大多在国内代工工厂,“进口替代”机会随疫情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山东华工液压机械厂
风险提示
1、肺炎疫情影响加剧;2、海外市场波动加剧;3、宏观政策和监管环境超预期变化。
(文章来源:尧望后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