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披荆斩棘
70年昂首奋进
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
在人类发展史上
书写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
在欣欣向荣的大发展中
泰兴
这个江滨小城
泰兴超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也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茁壮成长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
当然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
泰兴的农业发展怎可停滞不前?
今天
咱们暂把视觉放小
聚焦泰兴70年来农业机械的发展
最近,正是农耕的好时节。在分界镇开绿村正国家庭农场农田里,3台120马力的大型拖拉机正在耘田作业,所到之处,水浆翻滚,田地平整。而在耘田之前,这些田块已经深翻了一遍。
站在田埂边,看着这番景象,农场业主汪正国回忆:在七八十年代,基本上都是使用小拖拉机,不停地耕啊耕,太费时了。而且,草还不田。
农田里农机手驾驶着大型拖拉机纵横驰骋,往来穿梭,忙得正欢。
田边上老农机手周德胜倍感落寞,今年夏播期间,他驾驶的小型拖拉机再也无人问津,没有接到一个耕地预约。
周德胜,今年71岁,21岁时,他成了开绿村第一批拖拉机驾驶员,驾驶的也是村里第一台常州柴油机厂生产的小型拖拉机。
每每想到这个,周德胜都倍感欣慰:“那个时候是轮流耕,10个队,七八百亩,种麦栽秧,息人不息车,一天一夜不超过30亩田,有30亩就算不错了。”
那个时候,会驾驶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周德胜回忆:“第一批驾驶员有2名,后来村里有了拖拉机供应计划增加了3台,驾驶员也增加到4名。相比一般村民,他们算技术工,不需要手挖肩挑,只要拖拉机一响,就能挣得相应的工分。”
小型拖拉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田块耕、翻、耘的问题,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改变了稻麦脱粒纯人工方式——七十年代末期,半人工半机械的脱粒方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小脱粒机还要用拖拉机机头带,因此,基本上白天收稻麦,夜里脱粒。
每次农业机械的更新都是农村生产力的飞跃。现在的开绿村,人口超过5000人,耕地面积超过5000亩,在家务农的不过几百人,散户种植的土地不过千亩。只是,村里的农业机械有了质与量的同时飞越。目前,开绿村服务社有大型拖拉机8台,收割机6台,插秧机6台,全部机械化作业,最大限度减轻了劳动强度,把更多的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开绿村的农业机械是我市农业机械发展史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机械化一片空白,农业器具也只局限于传统的锹、铲、锄头等,效率极其低下。
1958年,珊瑚乡家具修配厂工人黄三林和当地村民一起,研制了深耕绞关机,解决了高沙土深耕难的问题。
1958年10月,上海科学电影厂专题拍摄了科普片《绞关花开》,将这一深耕设备向全国推广。
上世纪60年代初,泰兴县成立了农业机械局,乡镇设立了农机站,兴办了多家农机修造厂,农机推广工作普遍推开。1969年,每个村领到了一台拖拉机,然后实行计划供应。
网络图
到上世纪70年代,各个村都有三到四台拖拉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县旱改水基本结束,新增水稻栽插面积40多万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插秧仍然唱主角。
随着科技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机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高性能收割机插秧机开始在我市各地参与稻麦收割栽插作业。
为加快我市农机化发展进程,市委市政府从2008年起发放购机补贴,鼓励农户购买使用高性能农业机械,仅2013、2014年两年,全市新增高性能农机3500多台套。高性能农机的普及,为全市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市土地规模经营逐年上升,大量家庭农场的涌现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提档升级。据市农机部门介绍,目前我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2.95万千瓦,是2014年的1.5倍。
粮食生产耕整地、种植、收获直到秸秆出来,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1%、88.2%、99.1%、92.8%,高效机械化植保和产地烘干能力分别达82.1%和75.6%。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9.7%,达到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优秀等次。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托起了泰兴老百姓的富民增收梦。
泰兴超力液压机械有限公司我市农业机械从一张白纸变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画卷里不再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也没有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失落,有的是机械穿梭、粮食丰收的现代田园风光。从手工种植到机械作业,泰兴人民努力了几十年,终于梦想成真。
全媒体记者:秦银生 何 军
编辑:刘 丹 大 友
校审:耿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