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炮各大零件中,炮管(身管)无疑是最重要的。它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要耐受3000多度的高温,对抗几百兆帕压强,快速射击时身管内表面温度700多度,外表面100多度,温差很大。
就算一根精工细作,堆满高科技的炮管,在高压、高温、烧蚀、裂纹面前也撑不了多久。一旦金属疲劳,裂纹扩大,就有可能炸膛,像花一样开放。
想提高炮管承压能力,增加厚度是方法之一。但厚度增加了,重量也必然增加,对重视机动性的陆炮来说无法接受。
所以现在的火炮制造中,普遍采用电渣重熔和身管自紧技术,既能减轻重量,还能提高强度。液压机历史发展图片
电渣重熔就是冶炼中对高电阻熔渣通电,产生大量热能将金属熔化,让碳、硫、磷等杂质析出,最后得到组织致密、成分均匀、各相异性小的优质炮钢。
身管自紧,就是用机械、液压等方法对身管内壁施压,使其塑性变形,而外层保留弹性。这样会产生残余压应力,能抵消火药燃气的拉应力,从而增强炮管承压能力。还能延缓裂纹扩大,提高身管抗疲劳性能。
身管自紧技术很早就产生了,从19世纪早期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自紧方法也有多种。
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使用缠丝身管技术。把方形截面钢丝紧密缠绕到炮管上,通过钢丝张力抵抗炮管射击应力,增强性能。缠丝技术简单,钢丝易控制,在很多战舰舰炮上使用。缺点是纵向强度不足,加工工艺复杂。
50年代,美国发明型芯水冷自紧工艺,用于制造罗德曼—达尔格伦前装滑膛炮。它将内模做成空心,里面装冷却水,钢水灌入模具从内向外冷却。这样制成的炮管,内层钢材更致密,外层紧紧箍在内层上,承压能力大大提高。
同一时期,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火炮则采用筒紧工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管套在一起。外管先加热再套到内管上,外管冷却后收缩,内外管就紧紧套在一起了。阿姆斯特朗炮是后膛炮,使用方便技术先进,所以很快流行开来。
与此同时,欧洲另一个火炮强国——法国,也在M1925/27式85毫米榴弹野炮上使用身管自紧工艺,这种自紧是单层炮管,与今天的制造工艺很像了。后来这技术被日本鬼子学去,用在二战野炮和舰炮上。
二战后,飞机导弹快速发展,火炮技术一度沉寂。直到冷战60年代,美英等国才重新意识到火炮价值,又重新拾了起来。
1959年,英国在L7型105毫米坦克炮上率先采用单肉身管(单层炮管)自紧技术,美、法、德等国纷纷跟进,成为现代火炮的标准工艺之一。
德国火炮的材料、工艺一贯优秀,豹II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RH120 L44)极限膛压达710 MPa!相比之下,苏联炮钢、工艺略显不足,T-80/72坦克的2A46系列125毫米滑膛炮,虽然口径、药室容积、长度、厚度更大,但穿深和威力却不及它。液压机历史发展图片
70年代,我国引进身管自紧工艺,从此火炮水平迅速提升,性能迈入世界强国之列。
现在,电渣重熔和身管自紧技术已成基本工艺,不算什么高科技了。炮钢材料、发射药性能成为关键因素,不过要想有质的飞跃,恐怕要从原理上颠覆,等待电磁炮成熟了。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