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起,天津实施了新一轮为期三年的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津南区小站、八里台、双桥河、北闸口四个镇的18个困难村列入其中。站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高度,拿出“真金白银”,掏出“真情实意”,津南区整合全区资源,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培育乡风文明等重点工作,朝着“三美四全五均等”的帮扶目标,蹄疾步稳、勇毅笃行。近三年时间,津南区结对帮扶工作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春暖花开时节,18个困难村已改变旧貌,正呈现出蜕变的美丽。
激发干劲 兜底民生保障
北闸口镇大芦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是一座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记者还未进屋,便听到一片欢声笑语:“您就尽管种,现在咱村的菜是有名的‘味儿正’,一上市就抢空了…….”“那还不得感谢你们的帮忙呀……”
正在对话的这群人,是驻大芦庄村的帮扶干部和村里的困难农户付国祥。已是春耕时节,村里的“勤快人”将绿油油的菠菜、芹菜、大葱、油麦菜接连推销上市,他们只管种菜,完全不用担心销售问题,因为在去年,镇村联手帮扶单位在镇上的物尔购菜市场租下了20个柜台,为20余户60岁以上的困难农户开辟了一条“固定”的 售卖通道。
18个困难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在结对帮扶的作用下“内外兼修”,不仅盖上了新房子,更丰富了五好党支部“为民解困”的内涵。像大芦庄村一样,“不看平均数,要看每一户”扶贫思路,成为了联络党群关系的有力契合点。天津村镇污水处理设备
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开展以来,津南区瞄准“两不愁 三保障”指示要求,对18个村627户1188名农村困难群体建档立卡,健全一户一卡、一户一策、一户一档,全区发放保障资金354万余元;教育保障方面,向困难村困难学生发放各类助学金、减免学杂费54人次58550元;危房改造现已清零;“万名党员联万户”活动持续深入开展,781名党员联系结对帮扶困难村困难群众609户1165人,开展入户走访2918次,帮扶资金44.6万余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困难村低收入困难群体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同时借新一轮对口帮扶困难村工作,津南区高标准打造18个村医疗卫生室,按照每村8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标准,进一步完善镇村一体化建设,还重新装修了卫生室,新置医疗器械,对部分老旧卫生室择地重建,目前正在加速推进医保联网工程,实打实缓解村庄就医难问题。就像百姓所说的:“对口帮扶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帮扶干部更是把我们当成了家人!”
在新一轮对口帮扶困难村行动中,津南区投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有“无法计算”的真情实意。市、区两级共下派32名驻村干部,组成10个帮扶组,从中选出10名能力优、视野阔、能干事、被信赖的干部任村第一书记,与困难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时,津南区将结对帮扶涉及的47个委办局划分为8个职能组,形成了区统筹推动帮扶工作开展、各镇负责帮扶任务具体实施、帮扶组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的三级责任体系,让一张横向边、纵到底的结构图“兜”起了村里的大事小情。
兜住困难群众的底线保障,也要兜住百姓的就业保障。津南区逐户分析困难群体就业需求,先后开展了40余场招聘会、52期实用技术培训,同时推动宏舜物业等多家企业与困难村建立了用工协议,做到了村民有意向、培训跟得上、就业有保障的一整套转移困难村劳动力就业绿色通道,从而激发了村民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的被动为“我要脱困”的主动。截至目前,已实现1991名劳动力就业,2019年末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约2.66万元。
产业帮扶 发展特色经济
走进双桥河镇西官房村的君子兰栽培示范区,成排列队的君子兰仰头绽放。张玉祥正在里面忙碌着。他是土生土长的西官房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做梦也不敢想,现在改行种花了,大棚里风不吹日不晒,每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拿,多幸福。”
2019年,双桥河镇科学规划西官房村的产业定位;挨家挨户宣讲地区发展前景、统一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检测土地酸碱“属性”;“东奔西走”对接产业项目……最终确定以沽水茂源合作社作为产业发展龙头,通过集约利用村内资源,创建了“合作社统一出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成兰回购”的“三统一”君子兰栽培示范区。以西官房村为样板,双桥河镇在全镇5个未整合村中探索出了一条“党组织 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君子兰栽培示范区在内的“一基地三示范”产业链条,一年时间就有350余名村民从中获利。
立足18个困难村的实际,津南区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经营性收入的路子,大力实施产业帮扶、科技帮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造血能力,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9年底,1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15个村达到20万元以上,让困难村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
──八里台镇南义村挖掘葡萄种植特色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三年时间,区、镇、村三级集中力量清整了全村的水渠管道,让富含矿物质的河水浇灌了每一寸葡萄地,同时驻村帮扶组邀请到市、区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掐枝剪叶,在“取舍”中保留葡萄的最大甜度、最佳外观。销售旺季,帮扶组还联络到线上销售商为“葡萄嘉年华”量身定制包装,同时解决了葡萄只能“近距离”销售的问题,助力大量上市的玫瑰香葡萄“现摘现卖”。
──小站镇前营村合作社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在前营盛发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村民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方式,助力小站稻高标准种植。去年,230亩水稻田年产达23万斤。小站镇还促成了合作社与社会资本“联姻”,发展秸秆编织产业,把水稻秸秆编织成草席,供园林绿化、蔬菜大棚使用,社员可以在编织项目中获利增收。
──北闸口镇前进村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在巩固和发展已有农产品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在前进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将耕地集中种植小站稻,并精心打造“花海柳堤”“荷塘月色”“风声水车”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农家院落、高标准停车场……吸引周边市民体验乡村风情,提高村民收入。
综合考量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津南区不断加大产业项目推动力度,拓展村级农业发展路径,“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在津南大地已形成了“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的势头。此外,津南区还按照“区域统筹、镇村联动”的整体思路,推进“一镇一业”,市区两级共给予帮扶村产业带动资金7500万元,截至2019年底,四个“一镇一业”产业项目全部建成已进入收益期,到今年年底,困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增加20万元。
改善环境 留住美丽乡愁
午后的阳光暖意融融地洒在脸上,走进北闸口镇前进村,村口讨巧的动物园微型景观,平添了几分生机和田园色彩。虽还未到繁花斗艳的季节,主干道两侧的房屋立面粉刷却已是“繁花似锦”。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上,过往车辆带起的不再是“夏天一身土、冬天一身泥”的尴尬。家家户户院前用木制低矮栅栏围成的绿化景观,“扮靓”了农家小院。村民介绍说,现在的小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了,屋里有厕所、暖气,用天然气做饭,还有24小时供水,生活比蜜甜!
2018年津南区“大刀阔斧”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处理,厕所粪污治理、污水净化、黑臭水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击碎了丑化村庄“容颜”的“顽疾”“痼疾”。一方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施新铺村路、路灯安装、自来水改造、管道铺设等工程,让村民生活更便利。另一方面,采用“三改两分再利用”技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并在小站、北闸口、双桥河、八里台四个镇的7个村进行“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凭借真抓实干,津南区今年还上榜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双桥河镇西官房村,在全市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后,持续开展“见缝插绿 见空补绿”,新建大小花池面积约1500平方米,增种乔木、灌木、花卉30余种,同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每户配置2-3个分类垃圾桶,配备专职保洁人员到户收集垃圾并集中处理……正如百姓感慨:村里的变化时时看得见、事事摸得着!
──北闸口镇月桥村,在201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近年来,按照区、镇的部署要求,又撸起袖子整治基础设施陈旧的“硬伤”,陆续开展了煤改电、安装路灯照明及监控全覆盖等系列工程,同时不间断开展环境大清整活动,扮靓村庄高颜值。到了夜晚,村民结伴遛弯,LED路灯点亮了整个村落,走走停停都是美景,一股浓浓乡情油然而生。
──八里台镇和顺地村,条条村路平坦敞亮,巷陌里鲜花绿树呼应,散发着勃勃生机,“绿”不仅体现在环境塑造上,也反映在生活方式上。沿村主干路而设的一片粗放型养鸡场,如今升级改造成“桃花源”,成为村里人赏景的好去处。广场上常有精心装扮的人们跳起广场舞。当然,村里藏书近万册的农家书屋也是“长见识”的好去处。村子虽不大,但三年的打造已是“五脏俱全”,全方位迎合着百姓新的生活方式。天津村镇污水处理设备
近三年来的结对帮扶行动中,津南区围绕村里的“衣食住行”掀起一场又一场“升级战”,共为18个困难村铺设主干道路77.6万平方米,里巷道路89.4万平方米;户厕改造2972户,公厕修建155座;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全部达到28%以上的规定要求;累计安装照明路灯1289套、监控设备286套,自来水改造工程100%完成,完成污水处理站建设89座,管道铺设240公里。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绿色引导,修建健身广场21920平方米、农家书屋18个、便民超市78个。一连串的数字如同前进的轨迹,记录了津南区在“六化六有”设施建设进程中的一个个脚印,18个村均达到了“美丽村庄”“文明村”“平安村庄”的创建标准。
记者手记:
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津南区的帮扶任务已进入收尾阶段,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一鼓作气又吹响了“百日攻坚”行动的号角,高标准对标对表73项任务清单,在18个困难村进行深度“自查”,不让薄弱环节有任何遗漏,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成绩固然可喜,但攻坚劲头不能松懈,津南区将持续以真作为、真用情、真担当,坚持必胜之心、必赢之志,确保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不漏一村、不落一人!(记者 董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