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的顺利起降是航空母舰存在的理由,因此二战时期航母在设计上花费心思最多的就是升降机与烟囱。千万不要小看这两种装备,可以说是航母的命脉。
将舰载机从机库转移至飞行甲板上,必然会使用到升降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航母,都会于飞行甲板的中心线上设置前后2-3座升降机,用来将后方要起飞的飞机升起,同时接收前方降落后的飞机。
在飞行甲板中央进行起降,虽然不会对收纳飞机造成影响,但如果升降机产生故障或者受损,直接会影响到飞机的起降。
可以看看凤翔号航母升降机布局,两部升降机沿飞行甲板中线布置,优点是可以使舰载飞机在升降作业时最大限度地受到舰体保护,特别是在海况不好的时候;缺点是在升降机的使用或受损时无法进行舰载机起降。
由于升降机会使船体的装甲减弱,并且受到攻击时很容易在飞行甲板上直接开个大洞,导致飞机无法正常起降。因此之后的航母设计常会将升降机装备在舷侧,也就是飞行甲板边缘。这种方法首次出现在1942年竣工的美国“埃塞克斯”号上,虽然是部分采纳,但已可以看出改良雏形。30米烟筒升降机
升降机装设在甲板外侧,就算升降机受损或者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飞机的正常起降。并且可以提供超出升降机尺寸的飞机使用。1955年竣工的美国“佛瑞斯塔”号已完全采纳这种设计。
不要小看航母上的烟囱,在二战时期烟囱的设计还是非常重要的。从烟囱排出的烟不仅会影响视野、扰乱气流,烟囱本身也会成为舰载机起落时的障碍物,所以航母上的烟囱该如何装备一直是被设计者讨论的问题。
举例来说,美国突击者号航母的烟囱做成起倒式,在起落舰载机时,烟囱可以向外侧倒下。
日本的加贺号航母则是让烟从舰尾排出,不过由于烟囱所通向的船体内部容易产生高温,同时引导到舰尾的废气仍然会干扰降落作业,而且排烟管进水的风险也被加大,这项设计在当时的航舰中堪称失败。
后来,日本将航母的烟囱装备在舷侧,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留下在船体倾斜时烟囱会进水的隐患。
30米烟筒升降机二战时期美英日等国的航母烟囱基本都配置在舰桥后方,或采用跟舰桥一体化的直立烟囱,这样虽然也有气流与排烟的问题,但为了考虑到防御问题,也只能进行妥协。
直到现代出现了核动力航母之后,烟囱设计的使命才得以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