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习惯性的把大批量快速建造的军舰称之为“下饺子”,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美国的工业产能被完全激活,所以出现了海军作战舰艇的“下饺子”模式。在航空母舰方面,整个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共开工建造151艘,除大名鼎鼎的24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空母舰之外,单型建造数量最大的是以“自由轮”为基础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建造数量多达50艘,占二战时美国航空母舰建造数量的三分之一。
在护航航空母舰当中,除50艘“卡萨布兰卡”级之外还有2艘“长岛”级、4艘“复仇者”级、4艘“桑加蒙多”级、19艘“科芒斯曼特湾”级和44艘“博格”级。这些护航航空母舰虽然单舰性能根本无法与舰队级航空母舰相媲美,但胜在建造速度快、成本低,解放了舰队级航空母舰的任务,强有力的弥补了海上航空兵力不足的问题,也通过租借法案不断输出到英国、加拿大等盟国。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建造数量最多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
护航航空母舰的诞生
我们来引用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尼米兹海军五星上将的一段话:
美国护航航空母舰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当美国刚开始建造他们的时候,仅仅是想用它们击退敌军潜艇,保卫商船。但苏子和战争进程的推进,这些小家伙证明了他们惊人的价值。他们能够胜任多种工作,远远超出了它名字所包含的功能。最红,护航航空母舰从一种纯粹的防御性手段成为了一种进攻性武器。
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随着美国“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改造为航空母舰,这种大型舰队级航空母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本太高。当时,一艘“列克星顿”级航空母舰的改造费用就高达4400万美元,这个价格相当于1934年建造的2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总造价。再加之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作为补充的《伦敦海军条约》,当时对美国的航空母舰吨位限制在135000吨,单艘排水量不得超过27000吨。所以,对航空兵开始有着深远认识的美国在谋求新的航空母舰发展思路,企图建造高速轻型航空母舰,一方面是成本低,另一方面是尽量扩大航空母舰的数量。按照美国人的设想,新的轻型航空母舰应具备以下的几项要求:
安全升降机美国具备和巡洋舰同等级的航速利用飞机攻击对方主力舰反潜侦查对陆轰炸
20年代中期,美国在改造出“兰利”号航空母舰之后又希望以7000吨的“奥马哈”级轻型巡洋舰改造成小型航空母舰,但由于“奥马哈”级的尺寸过小,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改造出来意义不大,所以这一方案很快就会被否决。而20年代末期又遭遇经济危机,海军的拨款遭到大幅度削弱,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对海军的发展又不怎么感兴趣,所以重新设计全新的轻型航空母舰已经不可能。所以美国海军再次更换了思路:航空巡洋舰,即巡洋舰和航空母舰的结合。这样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利用已经计划和开工的巡洋舰,不受拨款削减的影响,单舰花费也不会太多;另一方面,航空巡洋舰占用条约中巡洋舰的指标,因为《伦敦海军条约》规定巡洋舰指标中有25%可以改造为带飞行甲板的航空巡洋舰,可能这也是一个人为制造的“擦边球”。海军和海军航空兵对新的航空巡洋舰的要求是这样的:
足够大的飞行甲板和机库达到轻型巡洋舰的火力和防护航速必须达到巡洋舰水平以保证舰载机起降和战场灵活性。
显然,这一方案既不想放弃巡洋舰的能力又要具备强大的航空作业水平。1931年,美国海军委员会正式收到航空巡洋舰的方案,196米舰长中有106.7米为飞行甲板,连同机库最高搭载24架飞机,同时安装3座三联装152毫米主炮和127毫米高炮,最大航速32节。这一方案确实同时满足了航空母舰和巡洋舰的要求,但还是那句话:没钱。有多没钱呢?1932年的美国国会甚至开始讨论让全部战列舰退役以节约费用,此时的海军首要目标已经不是造舰,而是如何保住现有的军舰。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其核心理念就是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刺激并降低失业率。同年6月13日海军得到了2.38亿美元的造舰拨款。此时军费充足的海军开始放弃航空巡洋舰的想法,理由很简单:既然有钱了干嘛还要这种四不像的拼凑货?所以海军借着经济新政得到了2艘排水量25000吨级的“约克城”级航空母舰,航空巡洋舰在新的造价计划中被直接剔除。
到30年代末的1939年,美国海军“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舰长麦凯恩建议海军部重新发展航空巡洋舰,但这次航空巡洋舰的提议和之前不同,这些新的航空巡洋舰的任务是运送飞机或其他勤务作用,目的是解放现在海军仅有的几艘大型舰队级航空母舰,因为用大型航母执行飞机运输任务实在是太过于浪费。与此同时,欧洲战事开始愈演愈烈,频繁的欧洲和太平洋飞机调动占用了大型航空母舰的战备任务,所以运送飞机的任务势必要从大型航空母舰中释放出来。1939年海军修造局开始论证由运输船改造飞机运输舰和辅助性航空母舰的方案,由此拉开了美国护航航空母舰之路。从1941年初开始,美国以实验性质改造C3-S-A1货船为13500吨的“长岛”级护航航空母舰,紧接着开始改造4艘“复仇者”级、以C-3型标准货船的船体改造的13000吨“博格”级和以T3-S2-A1油轮为基础改装的“桑加蒙多”级,再就是数量多达50艘的“卡萨布兰卡”级和以航空母舰要求专门设计的“科芒斯曼特湾”级护航航空母舰。
“卡萨布兰卡”的诞生
由于从1942年开始服役的44艘“博格”级护航航空母舰消耗了全部的C3货船船体,加之这44艘中有33艘移交给英国皇家海军和加拿大海军使用,美国海军只保留11艘。另外,不管是“博格”级还是“桑加蒙多”级都存在最大航速偏小的问题,即便达到18节最大航速逆风航行对重载舰载机的放飞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美国必须寻求新一代护航航空母舰以满足自己使用。
1942年中期,美国正式确定新一代护航航空母舰仍以商船船体为基础但全新建造(之前的都是用现成的船体改造),编号S4-S2-BB3,命名为“卡萨布兰卡”级。从整体上看,“卡萨布兰卡”级并没有之前的“博格”级和“桑加蒙多”大,排水量只有10200吨,舰长152米,宽19.8米。其中飞行甲板的长度为130米,搭载1部弹射器和2部升降机,最大载机量为28架(通常搭载12架鱼雷攻击机和16架战斗机)。动力系统为1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19.3节,续航力10200海里/15节。当然,这里面基本解决了航速问题,“卡萨布兰卡”的最大航速比“博格”快1.3节,再借助弹射器大概可以解决大载重起飞的问题。
事实上,美国内部对于“卡萨布兰卡”的整体印象并没有之前的“博格”那么好,因为批量快速建造的问题让人感觉他的质量不好,特别是大规模采用焊接工艺是之前前所未有的。其CVE-55的舷号被调侃为
combustible-vulnerable-expendable,即易燃-易受攻击-一次性产品,所以美国军中称其为“吉普航母”,美国民众称之为“婴儿航母”。而几乎没有防御能力的问题让美军水手把它叫做“挨两枚鱼雷的航空母舰”,其中第一枚命中,第二枚直接则从沉没的航母的甲板上方通过,调侃其没有防御且抗沉性极差。不过调侃归调侃,“卡萨布兰卡”的出现迅速扩充了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的规模,在1943年这个战争进程关键的年份显得尤为重要。
疯狂的建造速度
提出“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的是美国工业家亨利凯泽,他的理念是流水线造船,广泛使用焊接、预制构件和分段建造这些建筑上常用的模式,通过这这些大大提高了造船效率。在建造“卡萨布兰卡”级之前,他在里士满的船厂承包过“自由轮”的项目,而自由轮正是依靠这种理念创造了极快的批量建造速度,到后期“自由轮”的平均建造时间已经压缩到42天,其中Robert E. Peary号更是只用了4天15小时30分钟。下图是位于里士满的“自由轮”生产线,基本是数十艘同时在建,“自由轮”和“胜利轮”的总的建造数量高达2400艘。
基于这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卡萨布兰卡”的生产效率也是不断提高,首舰CVE-55“卡萨布兰卡”号于1942年11月3日铺设龙骨,次年4月5日下水,7月8日交付海军服役,总耗时241天。但到了最后一艘CVE-104“蒙达”号这个时间已经降低到101天。最快的是CVE-100“布甘维尔”号只用了76天就顺利建成。而全部50艘“卡萨布兰卡”级的总交付时间为365天,交付时间从1943年7月8日至1944年7月8日,相当于平均7.3天建成一艘,全部由“凯撒”造船公司位于华盛顿州温哥华的哥伦比亚河上建造,该船厂之前建造“自由轮”,后来改为制造LST登陆舰。
服役经历
美国海军1943年7月8日接收首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全部50艘中5艘加入大西洋舰队用于反潜作战,其余45艘均服役在太平洋舰队并参与全部“蛙跳”夺岛行动。参加太平洋战役的45艘中,有5艘被击沉,11艘被击伤,其中CVE-56“利斯科姆湾”号于1943年11月24日被日本I-175潜艇用鱼雷击沉;而CVE-63“圣洛”号、CVE-73“甘比尔湾”号在1944年10月25日萨马岛海战海战中被神风敢死队击沉;CVE-79“欧姆尼湾”号则在1945年1月4日于苏禄海被神风敢死队;最后一艘沉没的是CVE-95“俾斯麦海”号,1945年2月21日硫磺岛战役被击沉。
而“卡萨布兰卡”损失最惨重的海战就是1944年10月25日的萨马岛海战,当日77特混舰队77.4.3特混支队6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空母舰遭遇日本栗田健男所率领的战列舰编队,面对4艘战列舰、6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美国护航航空母舰编队匆忙释放飞机甚至使用127毫米高炮回击。最终CVE-63“圣洛”号和CVE-73“甘比尔湾”号被击沉,另外4艘CVE-66“白平原”号、CVE-68“加里宁湾”号、CVE-70“方消弯”号和CVE-71“吉特昆湾”号全部受伤。
安全升降机美国1946年-1947年,大部分“萨卡布兰卡”都退出现役,除CVE-86“锡高湾”号、CVE-58“奥古利亚湾”号和CVE-64“的黎波里”号、CVE-90“蒂蒂斯湾”号、CVE-92“温德姆湾”号在50年代重新启用过,但也都是服役三四年之后就再次退役。
结语
简单来说,“卡萨布兰卡”就是能省则省,能不要的就不要,能削减的就削减,虽然牺牲了很多方面,但胜在制造方便,建造速度快。这点对于1943年-1944年的美国来说简直是不能再好了。事实证明,护航航空母舰这种临时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小,就像上面提到的77.4.3特混支队,面对4艘战列舰和6艘重型巡洋舰的情况下依旧还是生存了4艘。而他们的作用也从最开始的单纯运输飞机到什么都做,释放了大型舰队航空母舰的任务空间,使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对日海上作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