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广超 实习生 姚程 文图
在漯河市区,剪一次头发花上二三十元,还算便宜的,多则上百元也很常见。但在漯河市郊区农村,有这样一家开了近20年的老式理发店:只需15块钱,不仅可以剪发,还可以享受到刮脸、“刀锋洗眼”、掏耳等服务;每天,这家置身偏僻地的理发店前,车水马龙排队者络绎不绝,就连外地人都经常开车前去理发刮脸,着实令人惊诧。
【凌晨5点钟开门 顾客排队等仨小时】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从漯河市区驾车出发,沿着交通北路一路颠簸约20分钟,经过坑坑洼洼的路程后,来到郾城区孟庙镇五里庙村。在漯阜铁路立交桥下,记者在一个十字路口处看到了立在路边的红色招牌——老式大刀刮脸。整个门店坐东朝西,除了一处招牌外,门外再无任何装饰,在该店后方和正上方,还有火车正轰隆隆经过。正值上午,小店门口停满了电动车,路边还停放有汽车,似乎都是赶来理发的。
推开门走进店内,一时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20多平米的小店内,仅仅摆放了三把老式理发椅和镜子,一个美发飞碟加热器,另外就是供顾客等候所坐的椅子和一个放杂物的柜子,寻常理发店常见的装饰物统统没有。理发店老板李建奎今年虽说才38岁,但开店已有近20年,正和妻子熊像丽手拿老式剃刀,紧张地忙碌着。
记者走进店内时,除了正在剪发的两名顾客,小小的店内已有六七名顾客在排队等着剪发。“我特意从驻马店市西平县,今天早上8点钟赶到这儿的,结果一直等到了现在快11点钟。”在此等候的顾客董建华告诉记者,这家店的生意非常好,平日里甚至还有人从外地开车过来剪发,今天上午他来到店里后,已经看到好几波人因为等不及排队先离开了,准备下午再来理发。
老式剪板机“实在是腾不出手,这家店就我们夫妻俩人,理发、刮脸、洗眼、掏耳、剪鼻毛,一整套流程下来,每个人最少需要半小时,所以我每天最多只能接待20多名顾客。”老板李建奎对记者说,家住附近的熟人,他都先让他们回家过会儿再来,离家远的才在这里一直等着。
除了现场等候的顾客,不时还会有人会打来电话预定。“今天上午近5点钟,我们就到店里给人理发了。”李建奎的妻子熊像丽告诉记者,5点多钟那几位顾客都是提前一天预定好的,给几人剪完头发后,他们吃了早饭,不到七点钟就正式开门营业了。
【演绎精湛绝活:刮脸洗眼掏耳朵】
记者在店内看到,除了剪发,李建奎真正的看家本领却是如今大多数理发店都已“失传”的几项绝活——刮脸、“刀锋洗眼”、掏耳、剪鼻须。
在帮顾客剪完头发后,李建奎会将老式理发椅放平,让顾客平躺在椅子上,并打来一盆热水帮其洗脸,把剃刀在“比刀布”上来回摩擦十几下后,再拿出酒精,用棉棒将剃刀擦拭干净。
待热毛巾在顾客下巴上敷了几分钟,毛孔张开硬胡茬也变软后,李建奎在椅子上坐好,手拿剃刀就开始展示“绝活”了。“刮脸时除了手要稳,心态也要放平,千万不可以急躁。”李建奎一边对记者说,一边手持剃刀在顾客下巴上轻轻刮蹭,锋利的剃刀在他手中,仿若小姑娘手拿绣花针一般熟练,剃刀翻飞间,伴随着沙沙声,脸上的胡茬和干燥的角质皮被刮了下来,柔嫩的肌肤裸露了出来。
除了刮掉胡须,“刮脸”顾名思义,就是也要用剃刀将脸部给刮干净,李建奎拿着剃刀在顾客的脸颊、额头、脖颈处轻轻刮蹭着,一层灰色的污垢立时显现了出来。“看一个师傅刮脸的好坏,就是看他能不能将脸上的汗毛给刮下来,这层灰颜色的污垢就是汗毛和干燥的死皮。”李建奎对记者说,除了刮脸,他还会帮顾客刮耳朵,在很多老师傅手里是没有这个步骤的。
刮完脸后,李建奎会在顾客的眼里滴入两滴眼药,再将其眼皮轻轻翻起,用剃刀的刀尖轻轻刮蹭着眼角,随后用刀柄末端的凸起,轻轻挑起上眼皮,插进去来回拨动几下,这招就叫“刀锋洗眼”,目的是为了刺激泪腺,让眼睛流眼泪,做完后眼睛会更舒服明亮。因为刀柄末端会插入挑起眼皮拨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差错,这看上去十分危险的举动,李建奎却已习以为常,着实令记者感到一阵胆战心惊。
在刮完脸、洗完眼后,李建奎会拿出镊子和特制的搅耳刀开始掏耳。先用镊子清理一番后,李建奎把搅耳刀伸进耳朵里轻轻搅动,将附着在内壁的耳垢刮掉,再用带有绒毛的耳刷清理。随后,帮客人修剪过鼻毛后,一整套流程才算结束,大约需要40分钟。
记者注意到,李建奎在刮脸途中,翻转顾客脑袋时均是双手搀扶,轻轻转动,用他的话说是:“顾客来理发刮脸是愿意相信你,也是看得起你,所以待人必须要尊重,不可轻浮松懈。”
【开店已经20年 为了老顾客不愿搬离】
“家中姊妹三人,我是老大,底下还有两个妹妹。1997年初三下学后曾卖过菜、批过墙,两年后决定还是要学门手艺来养活自己。”李建奎对记者说,1999年7月,他去漯河一家技校学了理发这门手艺,两个月后,他和平顶山的一位朋友合伙开了这家理发店,当时的名字叫做小哥俩理发店。但当年春节过后,李建奎的朋友不想干了,自此他就开始单干。2003年李建奎与妻子熊像丽结婚后,二人开始一同操持这家理发店,一坚持就是近20年。
李建奎向记者回忆道,最开始他的手艺也不是太好,虽说也会剪发刮脸,但却不够精细,为了学艺,他只要听说哪家理发店的师傅手艺好,就会去剪个头发,只当是学艺了。“十五里店村、老窝镇、姬石镇……这些地方的理发店我都去过,直到2003年春节,我碰到了一位老师傅,经过他的点拨,在加上自己不断摸索,技术才逐渐精湛起来。”李建奎说,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在心里,如今逢年过节,他还会去那位老师傅家中坐坐。
据李建奎讲,这家理发店原先在五里庙村街头,但因为村里拆迁,他两年前才将店搬到了这里。“当时有很多人建议我借着拆迁的机会搬到市区开店,但我都拒绝了。”李建奎说,除了市区门店租金高以外,拆迁时他已在村里开店十八年,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他也有些舍不得。
记者注意到,在李建奎的理发店内,门口墙壁上挂着一块黑底黄字的木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上书四个大字“顶上功夫”。记者了解到,这块牌匾是李建奎的一位顾客送给他的。“顾客能给我送来牌匾,这是对我的一份支持和肯定,我无以为报,只能用更好的技术来服务顾客。”李建奎对记者说。
“有些老顾客在我这里存放的有专用剃刀,只有他们本人来才可以使用,其他人绝对不给用。”李建奎对记者说,老顾客存放最久的一把剃刀已有8年之久,每次老顾客来刮完脸后,他都会把剃刀细细保养一遍存放起来,等下次来再使用。“有的理发店也有老式大刀刮脸,许多顾客买后在店里存着共自己独用,但一到3年,店主就要求顾客再买个新刮刀,说是刀片钝了不能用了。”一名前来理发的老人告诉记者:“李建奎却说,买他一把老式刮脸的大刀,他负责让顾客用一辈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理发店被冠以沙龙、美发店之名,老式的理发店已属罕见。“现如今很多理发店是靠着烫头发、染头发来赚钱,顾客一落座就开始推销各种产品,如果只是靠剪头发的话,因为利润较小,很难挣到钱。”李建奎对记者说,他的理发店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剪发,虽然也能染发,但绝不会推销各种产品,更不会弄虚作假。
【担心技艺失传 热心公益事业】
“李师傅的店单独理发8元,单独刮脸10元,理发加刮脸是15元,已经至少5年多没涨过价了。”已在这家店理发十多年的老顾客张红才告诉记者,这家理发店的名字从最开始的“小哥俩理发店”改到“小李发艺”,再到如今极具特色的“老式大刀刮脸”,虽然名字三度变化,但李建奎兢兢业业的精神却始终贯穿其中。
谈及未来的打算,李建奎也坦言想收徒,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技术,我不希望到这里就断掉,希望能继续流传下去。”李建奎对记者说,虽说想收徒,但他收徒讲究缘分,最看重的还是徒弟的品行,希望自己收的徒弟能勇于承担责任,学到这门手艺后不会轻言放弃,并将这门手艺继续流传下去。
“除了本职工作剪头发外,李师傅还热心公益事业哩!”老顾客董建华对记者说,他和李建奎就是在一个爱心粥屋的微信群中认识的,“群中的不少好友每天都会在群中发红包,当做爱心粥屋的每日开销。”董建华说,李建奎自2016年12月份进群起,每天至少都会在群内发一块钱的红包,多时则是八块十块,钱虽不多,表达的是自己的一份爱心。
老式剪板机经店内顾客提醒,记者注意到理发店的墙上还挂着一本褐色的小册子,“这是我收集的一些民间偏方,有顾客知道就写上,有顾客需要就抄走。”李建奎说,这些偏方必须要经过当事人实验后才可留上去,未经实验过的偏方他是不会写上去的,“这也算是一个小善举吧,毕竟有些偏方确实挺有效果。”
“我最开始在李师傅店内理发时只有12岁,当时是我爸爸领着我来的,如今我29岁,孩子都已经6岁了,现在又带着他找李师傅理发。”在此理发已有17年之久的老顾客孟先生告诉记者,不管人多人少,李建奎都是一样不急不躁,该咋样就咋样,从他的父亲到他的孩子,他们一家三代人都在这家理发店中理发,看中的正是李建奎与妻子熊像丽的踏实肯干。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薛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