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米长卷《巴彦淖尔市援鄂抗疫英雄谱》徐徐展开,从工作室地面东边铺到西边还铺不下,上面粘贴着的巴彦淖尔39名援鄂医疗队员的肖像剪纸栩栩如生。25米的《庚子抗疫英雄谱》肖像剪纸长卷就更铺不下了,只能边展开边卷上做展示,上面,钟南山院士坚毅的神情、李兰娟院士干净的面庞、李文亮医生睁大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5月12日,记者采访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郭永增时的一幕。67岁的郭老从今年1月25日开始创作抗疫剪纸作品,到目前为止创作了三个系列,预计5月底这三个系列作品全部完成。
用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抗疫加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想着用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抗疫加油,同时留点有纪念意义的作品,郭老大年初一创作了第一幅以抗疫为题材的剪纸《现代钟馗斩瘟疫》,没想到被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用作抗疫宣传品。于是郭老一鼓作气,创作了几十幅抗疫剪纸作品。
25米剪板机随着疫情的发展,武汉封城,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感人的事迹不断涌现,郭老也被抗疫中那些平凡的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感动着,有了为抗疫英雄创作肖像剪纸的想法。
于是,《庚子抗疫英雄谱》肖像剪纸开始创作。他先从权威媒体搜集抗疫人物和故事,确定创作对象,再搜集英雄照片,根据照片设计剪纸形象,再一刀一刀刻成剪纸。《庚子抗疫英雄谱》共剪78位抗疫英雄,里面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等,在抗疫中牺牲的武汉医生李文亮、夏思思等,也有在疫情中超负荷运转的北京环卫工人徐凤梅,还有在武汉抗疫初期医院补给不足时带领全家为一线医护人员送盒饭的武汉90后餐饮店老板娘邱贝文。“搜集抗疫英雄照片比较困难,有的英雄事迹很感人,但是找不到照片,没办法创作。”对此,郭老很遗憾。
随着全国疫情形势好转,巴彦淖尔市援鄂的39名医疗队员也平安归来。郭老认为宣传身边的英雄更有现实意义,于是,他加班加点完成了《巴彦淖尔市援鄂抗疫英雄谱》,创作了巴彦淖尔市39名援鄂医疗队员肖像剪纸。
5月11日,在全市文艺界、文化企业致敬援鄂抗疫英模活动中,郭老创作的巴彦淖尔市援鄂抗疫英雄肖像剪纸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医疗队员本人,医疗队员们拿到剪纸欣喜不已,赞叹着“真像”,并和郭老合影留念。
“正常情况一天工作10个小时,用刻刀刻2个肖像。《巴彦淖尔市援鄂抗疫英雄谱》因为赶时间,我有时候一天工作16个小时,最多的时候刻了8个肖像。”郭老笑着说,“刻得我手麻腿酸。”
郭老创作的抗疫英雄肖像剪纸全部一式四份,其中一份赠送给抗疫英雄本人,一份自己裱成长卷收藏。目前抗疫作品全部剪纸工作已经完成,只剩后期装裱,预计5月底全部完成。
装裱完成后,郭老计划亲赴武汉,将《庚子抗疫英雄谱》肖像亲自赠送给抗疫英雄本人或其亲人,并在武汉举办个人作品展。“下一步,我还想创作一些抗疫90后英雄肖像剪纸。90后在我们眼里还是孩子,敢上一线就很不容易。”他说。
他的60多米长卷《离骚》象形字剪纸获“飞马奖”金奖
郭老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他创作的剪纸作品,题材包罗万象,有古今人物肖像、生肖、建筑、书法……
郭老告诉记者,他姥爷曾经就是远近闻名的剪纸高手,可惜去世的早。小时候,每年过年家里糊窗户的事情由他负责,窗户上糊完白麻纸要粘一些红色的剪纸才好看,也许是继承了姥爷的剪纸天赋,村里的老人剪纸他看一遍就学会了,回家照样子剪得像模像样。他小时候的剪纸,母亲给他保存了一些。文革时期,他剪过八个样板戏,都没有保存下来。
2004年,他重拾以前的爱好,在工作之余剪纸消遣。2014年,他开了工作室。多年来,他剪纸一直在业余时间进行,白天在一家热力公司上班,晚上站在一米高的工作台前剪呀、刻呀。他花一年时间刻的《离骚》象形字剪纸60多米长卷去年获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作品“飞马奖”金奖。
2018年6月,郭永增被命名为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2019年8月,他被评为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
“我刻篆书《道德经》长卷去年就刻了一年了,本来打算今年再用一年完成,因为创作抗疫作品现在搁置了。等抗疫作品完成,我还要继续《道德经》创作。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每天剪、刻,一天不做像缺了什么。”剪纸,已经成为郭老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社(记者 杨志利 胡东育 陶飞 訾登科)
编辑:苗旭25米剪板机
校对:王皓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