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振兴东北,网上说的最多的就是“营商环境”。我也承认,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不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为什么不好?从什么时候变坏的?责任归谁?怎么才能根本上改善营商环境?
在世纪之交的那场经济转型中,传统的国营重工业体系差不多全部破产,大量的职工下岗,但是这些“高素质”产业工人过惯了体制内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创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绝大多数人都转而去了南方继续打工的生活。
一万块钱的粮食烘干机本地的民营经济基本上是空白一片,紧接着国家有出台了税制改革,地税和国税分离。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财政税源不足。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为了增加收入,各个部门竭泽而渔,手伸向本就不多的企业,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在我的家乡,前些年一个米厂的地磅,每年的“检测”费就高达一万二千块钱,而一个地磅的价格才几万块钱而已。
一万块钱的粮食烘干机曾经我自己研制过一个新型的粮食烘干机,在我做实验样机的时候,工商部门居然找上门来,要我先完善工商手续,否则就不能搞。想想看,这样的环境,哪个企业能够正常经营?
我了解的塑料包装袋的生产,老板大多数都是温州人。而已经营著名的温州人,到了东北也一样怂了。在东北本地生产的包装袋,就比在温州做好再物流发到东北的价格还要贵。而且,东北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还要比温州低很多。其中原因,就是政府不懂得放水养鱼,都在竭泽而渔。
企业没有了成本优势,自然没办法生存。没有企业,政府的财源进一步减少,为了养活部门的大量闲人,就更加变本加厉的搜刮企业。这样恶性循环,最终变成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结果。活生生把一个生机勃勃的东北搞成了欠发达地区。
所以,改善营商环境,首先要政府转变做法,放水养鱼,给企业,特别是私营小企业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不该管的就尽量少干预,以减少部门吃拿卡要的借口。既廉洁了政府,又发展了经济。企业多了,政府的财源才能充裕,本地就业也解决了。人才不再外流,经济就能持续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