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不少地区夏粮已经收获完成,以往作为农作物废料的秸秆已成为当地农户的“摇钱树”。在我国多个地区,一系列低成本高效益的秸秆回收、加工、再使用等“绿色工业链条”的形成,使得昔日让人劳心费力的秸秆变成了今日农户增加收入的“绿色聚宝盆”。
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用则利、弃则害。开展秸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5%,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75%。
据调查统计,2015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9亿吨,利用量约为7.2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1%。然而,让秸秆实现综合利用却仍需要破解多个难题。
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对耕地质量安全意义重大生物质锅炉可以烧木炭么
秸秆的再利用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和环保的一道难题。秸秆焚烧也连续多年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秸秆资源化利用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一种生物质的资源,秸秆用于农业才是最好的途径。
历经科研团队10余年的攻关,秸秆炭化还田技术被成功攻克。这一技术采用秸秆为原料,经过热解炭化分离,获得可燃气25%至30%、生物质炭30%至37%、木醋液10%至15%,最终合成为以纳米孔隙农业生物质炭为载体、矿物质-有机质-养分复合团聚的生物质炭基缓释肥。这一技术也被农业部列入秸秆资源化利用十大模式之一。
“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最大限度地让秸秆中的氮磷钾、微量元素,及生物质、有机质得以循环利用,不仅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良了土壤的环境,帮助农民增收,还减少了化肥的用量。”三聚环保有关负责人指出说。
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立欣指出,我国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实现了万吨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该技术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难题的解决,提供一条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且极具市场化前景的好办法,应该把炭化还田循环利用放到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的大战略中,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重大战略意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既要守住耕地红线,也要扭转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将秸秆炭化还田来改变土壤碳氮比及理化特性,这是一个新方向,生物炭及其衍生的生物炭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炭产业已逐渐成为涉及农业、环境、化工、机械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产业,亟须从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说。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依然面临困境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管部门均认识到秸秆处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陆续推出一系列的举措,以进行秸秆焚烧的严格监管和秸秆利用的政策引导,试图解决秸秆问题。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秸秆综合利用已由传统的禁烧为主,逐步向高值化、产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然而,从总体来看,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步伐虽然较快,但仍以秸秆还田等传统利用方式为主,秸秆资源的产业化利用仍有待于提高。秸秆综合利用依旧受制于技术推广、收储成本、资金支持等因素。
专家介绍,目前,炭基肥作为新型肥料,尚未被列入推荐用肥目录,对该项目的社会效益和长期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生物质炭基肥能够显著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升作物品质,但作为新型肥料,尚未被列入有机肥逐步替代无机肥的推荐用肥目录。其作为目前改良盐碱地、降低重金属污染、提升土壤可耕性和肥力的最有效方式,也尚未纳入政府相关项目的采购目录。
目前,我国秸秆收储运未成体系,综合利用程度低,同时缺乏秸秆综合利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各地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仍以小规模的诸如沼气、小型生物质锅炉、草绳编制、仿木材料加工等为主,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够明显,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对于投资规模大的规模化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扶持力度不足。此外,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扶持政策仍需细化。
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水平
生物质锅炉可以烧木炭么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生态事业,各地政府应该承担起“总导演”的角色,以政策引导秸秆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调动、协调各方资源,从而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良好产业生态。
专家建议,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循环利用,应广泛推广“秸-炭-肥”还田改土模式完善落实有利于秸秆利用的财政政策,贯彻执行有利于秸秆利用的土地和用电政策,推动秸秆收储体系建设,打造完备的秸秆收储体系。
为促进秸秆综合利用,陈温福建议,一是尽快将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料纳入新型肥料目录,让更多农民了解生物炭、施用生物炭基肥料;二是组建国家生物炭工程技术中心,汇聚国内各方面力量,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三是建设秸秆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料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赵立欣建议给予秸秆生物质炭化产业必要的政策扶持:一是将秸秆炭化还田循环利用方案体现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中。二是加大秸秆炭化还田补贴力度,支持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快速推广。三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的应用推广试验研究,特别是应用于改土施肥以及北方盐碱地、沙漠化土地等后备耕地和南方酸性土等退化土壤的大规模改良。四是在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加大减免力度。将炭基肥作为有机肥产品,对其实施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通过免收过桥过路费、发放物流补贴等,降低秸秆运输成本。五是政企联动,实施区域性土壤改良封闭试点。鼓励政府土肥站、农科院所等利用优势资源与企业形成互补,实现技术、效益、人才三方面良性循环。同时,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水平。(光明融媒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