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很多网友都在问,“官府”“跃进”号、“东方”号都曾被冠以“中国第一艘国产万吨巨轮”的称呼,有网友对此提出疑问,究竟那一艘是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在这里我试着帮助梳理一下,希望网友们满意。
所谓的万吨轮,也就是满载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大型船舶,包括各种货船、油船、客船等。近代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起步于造船,造船业是“综合工业之冠”,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在中国的造船史上,也出现了很多闻名遐迩的万吨轮。这些大型船舶的出现,代表了不同时期中国的造船水平。总的来讲,我国近代造船业虽与日本起步大致相当,但长期以来建造的船舶不仅吨位小、技术层次也落后,福州船政局1869年建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排水量不过1370吨。就是国内最先进的铁甲舰“平远”号,排水量也仅2150吨。真正的万吨级船舶,出现在一战期间。
“官府”号,是我国最早建造、最早出口的万吨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协约国远洋货运损失惨重,急需补充运输船,而此时各协约国包括美国的造船厂已处于满负荷状态。为了解决运输船缺缺的问题,美国运输部通过驻华公使找到了当时北洋政府管辖的、中国条件最好的江南造船所。
经过美方考察,认为江南造船所具备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当然这件事情的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在此按下不表,我们就直接说结果吧。于是,美国运输部委托江南造船所建造四艘14000吨级远洋运输船,并于1918年7月与中国签订了造船合同,这是中国首次建造万吨级运输船。这些船舶,当时新闻媒体上称呼也有不同,有的称“远洋运输船”,有的称“运输舰”等,实际上这批船舶更专业的分类应为“散装货船”。燃油锅炉废气核算
由于江南造船所过去从未建造过万吨以上的大船,承接这项业务后,立即着手完善必须的基本建设,建造了4座万吨级船台,添置了很多厂房设备等。1919年4月,第一艘“官府”号和第二艘“天朝”号,先后上船台安装龙骨。第三艘“东方”号和第四艘“震旦”号,也于这一期间相继动工。
据资料显示,这批运输船均为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船身长135米,型宽16.76米,型深11.57米,满载吃水8.38米,满载排水量14750号,载重量10000吨。主机为燃煤三胀式蒸汽机一台,3430马力,单桨推进,因开工不久一战结束,美国对这批船舶的主要任务进行了调整,由战时军事运输改为商业运输。江南造船所根据美方要求,将燃煤锅炉改成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燃油锅炉。其余三船主机功率在 2580-2733马力之间。试航中,“官府”号航速13节,超出合同规定的10节。这批运输船当时的造价为每吨195美元,四艘共四万吨,合计总造价780万美元。
建造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1920年6月3日“官府”号下水,这是国内造船厂第一次制造出的万吨级货轮,又是出口美国,自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水典礼当天,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美国驻华公使克兰氏携夫人均出席,中外官员、各界宾客云集,“道途几为之塞”。第二艘“天朝”号也于6月下水;另两艘“东方”号、“震旦”号分别于次年3月、5月下水。这是当时亚洲诸国除日本外,建造的最大吨位船舶。
据记载,这四艘船“船壳、锅炉、烟箱等由富有经验之匠目甘(火肃)初、李庆祥等包工承造,木作工程由何祖康、庆瑶等包工承造,机器、轮轴等件由本所机器厂制造”。该船的“心脏”蒸汽机也由江南造船所自行制造。
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船能够交给中国建造,完全是一战“无限制潜艇战”造成协约国商船损失推动的结果,很多配件虽然都是国内制造,但因国内配套工业极其落后,造船所用的钢板等主要材料、工艺和设备都是从美国进口的,设计图纸也来自美国,并且聘请了美国的工程师,江南造船所实际上就是总装厂,一切配件采购到位直接铆接安装。因此,该船的“国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已。但即便如此,对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而言,也是可贵的起色。
1921年2月,“官府”号正式开往美国交船,其余3艘货轮,也分别于1921年5月和12月赴美交船。经检验,美国对这批船舶极为满意,认为其“工程坚固,配置精良、成绩优异,可称最优美之轮舰,实驾乎旧有之舰之上”,由此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
据悉,“官府”号等4艘货船交付美方后,被编入欧洲航线的“大新船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停止航行。而中国第二次建造万吨级运输船,已是1958年的“跃进”号了。
“跃进”号,是苏联帮助建造的首艘万吨级船舶
新中国建立后,造船工业恢复较快。据史料记载,1958年就建成了满载排水量8730吨的“和平28号”沿海货轮及其姊妹船,用于国内和东南亚近海航线。而“跃进”号则是由大连造船厂按照苏联设计图纸,建造的万吨远洋货轮,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引进苏联技术”建造的。
“跃进”号为钢质结构,双层纵通甲板,长艏楼,巡洋舰艉,单桨船型、船体结构型式属纵横混合式。船长169.9米、两柱间长156米、型宽21.8米、型深12.9米、设计吃水8.5米、结构吃水9.72米,载重量13400吨,满载排水量22100吨。该船装有大功率高参数蒸汽轮机,14000马力,航速22节,续航力12000海里。该船适于装载谷物、杂货,可中途不靠岸补充燃料直接驶抵世界各主要港口。
“跃进”号船体采用cxπ4高强度合金钢板,装备有先进的导航仪,具有在封冻区域破冰航行的能力,船上装备全套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设备,使用船员仅60人,是当时世界同类船舶中的先进产品。
据史料记载,“跃进”号于1958年11月27日船体下水,从船台铺底,到船体建成下水,只用了短短58天时间,创造了世界造船新纪录,实现了大跃进时期的“赶英超美”。因为当时英国建造万吨级货轮的船台周期是6个月,而效率较高的日本同类船舶船台周期也需要3个月。
该船的命名,即为纪念当时的“大跃进”运动,但该船船台周期短,船体建造快,确实受益于大跃进,但下水后的栖装,也因受到“大跃进”及随后经济困难的影响,无力进口所需各种自动化设备,直到1962年底才建成投入营运。交工前,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检验,证明该船船体结构装配准确,外形光顺美观,焊接质量优良,主要尺度精确,主机、轴系安装全部符合规范要求。
不幸的是,1963年4月30日,“跃进”号载着玉米、矿产品等13000多吨货物,从青岛港前往日本名古屋西港,执行我国首次国际远洋运输任务,5月1日航行至朝鲜济州岛附近苏岩礁海域时触礁沉没。据事后调查,主要是中国船员缺乏依赖仪表的远海航海经验,亦因当时的政治气氛。起航前,该船原船长、二副及半数船员因“政治原因”被调换,新换上的船员虽不惧危险,“政治绝对可靠”,但缺乏远海航海经验,对该船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也不太熟悉,据说就连船长也很长时间没上过船了。同时过分保密,普通船员是在出海之后,才被通知此行前往日本,对沿途航线也来不及熟悉。当船行至苏岩礁时,虽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但终因海面风浪较大,定位误差,撞上礁石并沉没。
由于“跃进”号出发前,由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了总额125万英镑的国际分保,包括战争险,最终获得赔付金额总值104万英镑,略大于该船的建造费用。
“东风”号,是我国最早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船舶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官府”号、“跃进”号都是中外合作的船舶,那“东风”号就是我国第一艘真正自行研发、自行制造的万吨级船舶,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船舶设计、制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产能力,为中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船舶奠定了基础。
“东风”号船型为单螺旋桨,双层纵通甲板,长艏楼,艏柱前倾,艉部巡洋舰式,具有中部机舱中部甲板室,有高裕干舷的钢质柴油机远洋货船。船身总长161.4米,设计水线长152.5米,二柱间长147.2米,型宽20.2米,型深12.4,设计吃水8.46米,排水量17182吨,载重量达13488吨。主机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船舶专用重型低速柴油机,8820马力,航速17.3节。船上还配备了新型废气锅炉供汽的蒸汽透平发电机组、通讯导航设备和舱室空气调节装置等,能在海上连续航行40昼夜,如从上海起锚,沿太平洋,经印度洋、大西洋,中途不加燃料可直达苏联列宁格勒。
“东风”号为远洋散装货船,除货舱外,船上还设有878立方米的冷藏舱及1145立方米的液货舱,能载运少量冷藏货及液货。同时,在货舱内设有止移板设备,必要时可以载运散运谷物。在第二、三舱设有60吨重型吊杆1根,在第一货舱设有防爆措施,可装运一般易燃易爆物品。
“东风”号建造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从投料到船体下水,只用了88天,比原定计划提前11天,其中船台周期只用了49天时间,比“跃进”号还快,创造了我国造船史上的奇迹。“东风”号的命名,也是响应了“东风压倒西风”。建造过程中,质量控制也非常严格,全船主要结构焊缝合格率达98%以上,节约钢材43.5吨,船壳建造成本降低了5.5%,实现了300多项重大的技术革新项目,改进设计、改进工艺达180多项。
燃油锅炉废气核算“东风”号的最大特点,就是绝大多数船用配套设备立足国内,如船舶专用重型低速柴油机、高强度低合金钢结构材料、第一台电罗经以及其他船用辅机、仪表仪器等配套设备,协作单位涉及国家18个部委、16个省市所属的291家工厂和院校,为“东风”号提供了2600多项器材和设备,其中包括40余项新试制的船用产品。
由于该船所用器材设备强调立足国内配套,新品开发、试验导致下水后的舾装工作较慢,直到1965年12月31日才竣工交船。翌年,经国家船舶检验局检验,证明“东风”号的快速性、装载量、钢材消耗量和机舱长度等指标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以后,“东风”号货轮又在国内沿海试营运两年,并于1967年重载航行于大连,正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组验收并同意该船可航行远洋。
“东风”号的建造成功,是中国造船史上的重大成就,集中反映了当时我国船舶设计、制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产能力,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河,为我国以后大批量建造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