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们家还有包装好的天然葛粉吗?我想预订50斤。”6月5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鲍峡镇三组“葛粉王”王太成接到十堰市区一店老板的预订葛粉的电话,这已是他这个周接到的第二个电话了。说着,王太成笑得嘴都合不拢。
而2014年,王太成的脸上愁云密布。这一年,他家因病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他这个三口之家年收入不足7800元。
2016年,王太成顺利出列。2018年,年收入达到6万元,一跃成为本村脱贫户中的“首富”。他到底有什么“致富经”?
绝处逢生:由贫困户变成“万元户”高压清洗机打不上压力
王太成的爱人常年患有慢性精神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不仅需要长期吃药缓解病情,身边还离不开一个照顾她的人,王太成只能在附近打零工,收入非常有限。他的儿子文化程度不高,性格内向,在北方务工,冬休假长,收入不高。而爱人看病开支却很大,怎么办呢?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王太成转念一想,儿子身体健壮,能吃苦,肯干活。这让他有了一丝安慰。
后来,通过村干部出面做工作,网格员积极协调,他家邻近的亲友同意帮忙照顾他的爱人,王太成才有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外出打工,家庭收入有所增加。2016年,收入达到2万元,顺利出列。
王太成心想:“虽然脱了贫,可长期外出打工也不是事呀!加之儿媳、孙子的到来,让家里又面临新的压力。”怎样才能稳定增收,彻底摆脱贫困?这是水西村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王太成一直寻思的问题。
鲍峡镇山大林密,葛藤随处可见,是野生葛藤生长的最佳环境。一到秋冬季节,附近的村民就会上山采挖葛根,制作葛粉。
在村干部和驻村帮扶队员的反复研究下,结合王太成不能长期外出、他儿子冬休假长、山上葛藤多的实际,决定帮助王太成家走葛粉加工的路子。
山上有葛根,他们有力气和时间!每年10月到来年正月正是采挖的时节。2017年冬天,王太成和他儿子开始上山挖葛根,再用摩托车带回家,自己清洗、粉碎、过滤、晾晒、包装、销售。
这一年,他家收入达到1万余元。虽然钱赚得少,但是基本掌握了加工的技术,了解了行情,关键是尝到生产、经营的甜头,有了进一步向前走的信心。
华丽转身:由劳动者变成经营者
第一年,王太成家自己上山挖葛根,全家上阵搞加工,坐等买家来上门。一年的产量非常有限,利润也不高。这时,该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俞正文发现后,又主动为他们找来别致新颖的包装袋,使他们加工的野生葛根粉有了漂亮的包装,形成了真正的产品。
同时,在村里的农特产品展示厅,专门安排位置,为他家的野生葛根粉产品免费提供展位,帮助宣传,销量明显增加。紧接着,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宇不失时机地上门向他们宣讲经营理念,让他们知道,要想把葛根粉加工之路走宽走远,还必须适时适度地扩大规模,提高加工效率。
于是,在2018年的冬天,他们在自己抽空上山挖葛根的同时,开始动员周边的村民上山挖葛根,他们负责收购。这样,不仅他们的产量增加了,还帮助其他村民增加了收入。
为确保采挖的葛根及时加工,他们还购买了粉碎机、高压清洗机、烘干机、甩干机等设备,基本实现了葛根加工机械化,既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加工的效率,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王太成一家也由简单的劳动者,转变成了比较成熟的经营者,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家的葛粉产量,从2017年的100斤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600余斤,毛收入从1万余元提高到近6万元。
凤凰涅槃:由老百姓变成“葛粉王”
王太成家的葛根加工经营走上正轨以后,产量上来了,销售又成了最大的问题。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宇,对他们这类摘帽对象,从来没有撒手,一直放在心上。总是定期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不遗余力的帮助。当得知他们销售困难以后,他利用非常有限的回家休息时间,跑遍郧阳区大大小小的相关经营门店,甚至不惜发动自己的同学、亲友,推介野生葛根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宇的努力下,王太成家成为郧阳区、十堰市区内等近十家经营门店的固定供应商。仅2019年,就为他实现销售近500斤,实现销售额5万多元。
最为可贵的是,让王太成家的野生葛根粉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使他家的野生葛根粉成了真正的保健养生产品,形成了收购、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王太成也走上了项目可靠,风险可控,前景可观,收入可心的致富之路。高压清洗机打不上压力
2019年,王太成家已经实现葛粉销售毛收入8万余元。成为当地销售葛粉最大的经营者,人们都称赞王太成叫“葛粉王”。
临走时,王太成谈了他的下一步规划,他说想探索发挥科技作用,进一步扩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质量,力争将其打造成绿色品牌,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李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