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大概大学本科毕业5年,普通大众而言,可能月薪刚刚过万,如果自主创业,有可能刚刚开创局面,也有跳槽两三家失业待岗。回观秦朝末年,27岁的项羽骑着乌骓马,冲锋陷阵,在巨鹿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击败常胜将军章邯,将历史带向新的方向。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27岁的项羽是如何有勇有谋,一战成名的。
-1-
项羽起兵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年少时读书不成,又去学习剑法,还是不成,叔叔项梁怒骂之下,项羽回道:我不学剑法,要学万人敌的兵法。项梁大喜,开始教习项羽兵法,直到24岁,跟着项梁起兵反秦,刚出道的项羽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司马迁说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这是很高的评价了。反应釜能干什么
项羽自幼热爱兵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深造,取得的成绩自然非同小可,这在日后的大大小小战场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
项梁战败
项梁乃名将项燕之后,带着项羽起兵,一时名声大噪,周边很多人跟着他们干,随着陈胜吴广的失败,逐步形成了以项梁为首的反秦中心。按照范增的建议,找来流落人间的楚国王室后裔熊心,拥立为楚怀王,将起义军打造成楚军名号,这时候,沛县的刘邦也带着数千人来投靠。
当时的项羽和刘邦,一个24岁,一个48岁,成为项梁的左膀右臂,俩人同心同德,上阵亲兄弟,也算是一段快乐时光。因为项羽的勇猛善战,局部战场面对章邯取得一些胜利,这一点有点让项梁飘飘然,开始轻敌,在定陶不听属下劝导,亲自往前线视察,被章邯抓住破绽,一次袭击,项梁阵亡。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任何时候不可狂妄自大,尤其是面对可敬的对手的时候,失败往往不是对方太厉害,恰恰是因为自己的失误酿成大错,项梁就是先例。
楚军失去主心骨,反秦大军失去了核心,手下的人开始打起自己的算盘了,尤其是刘邦和项羽,原本亲兄弟,关系突然间变得微妙起来。老谋深算的刘邦,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楚军内部开始有分裂迹象。这时候多亏楚怀王,一个被多数人认为无能的放羊娃,展示出自己的大智慧,将楚军兵分两路,让刘邦和项羽相互制衡,还抛出了一个诱人的决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刘邦直接往西,项羽先北上救赵,然后才能脱身往西,这一点项羽有些吃亏,但是他坚信自己的能耐,一定会赶在刘邦前面入关中。
-3
北上巨鹿
项羽失去了项梁这个靠山,在楚军中威望一般,北上的主将是宋义,项羽居次,但是北上救赵的路上发生了不愉快。老书生宋义和其他各路诸侯有着相同的想法,坐山观虎斗,等着两败俱伤收拾残局获利。
这可把项羽气坏了,救命如救火,推三阻四的不说,还搬出一套套理论,说白了不就是担心打不过章邯,你宋义畏首畏尾,我项羽可不怕,一不做二不休,北上途中,干掉宋义,自己当上了主将号令三军。
不得不说,血气方刚的项羽做事看上去虽然鲁莽,实则有勇有谋,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敢于收拾一切绊脚石,展现出非凡的霸王之气。
-4-
破釜沉舟
项羽一行来到黄河边,通过勘察巨鹿的形势,表面上信心十足,实则内心略恐慌,毕竟章邯手下秦国精兵三十万,武器装备都是正规配置,粮草供应充足,反观自己,临时拉起的杂牌军约七万人,兵器五花八门,粮草也没个稳当供给,夜晚回到帐营,项羽眉头紧锁。
七十多岁的范增和项羽一一分析局势,制定了突击战方针,但是突破口不好找,27岁的项羽表现不凡,看出章邯的粮草要道是个机会,决定从突击粮道作为突破口,扰乱章邯大军的阵脚,乱中取胜。
制定策略后,项羽站在黄河边做了最后动员,所有兵士只带三天干粮,吃完饭砸掉锅,渡过黄河后沉掉船,我和大家一起与章邯决一死战,此战胜则生,败则亡,但是我坚信,三天后胜利的是我们!
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发出了冲锋的号角,吃饱饭后砸掉锅,渡过黄河后沉掉船,这是一个明白易懂的信号:没有了退路,只有向前冲,才有活路。
这一仗,激战三天,先是英布扰乱守粮道的王离和苏角,秦兵后勤一乱,前军不稳,项羽在混乱中冲杀,士兵们看到主帅亲自上阵,个个劲头十足,以一当十,项羽硬是俘虏秦军三万,歼灭十万,章邯被打的没脾气,不败将军败在了后生项羽手下,选择投降。巨鹿一战,项羽以少胜多,令天下诸侯闻风丧胆。
战胜章邯,除掉秦国最后的屏障,浇灭了秦国最后希望,为反秦画上大半个句号。
个人微评:年纪轻轻的项羽,能有如此成就,大概归功于一是从小立志万人敌习兵法,二是关键时候不手软,三则敢于以身作表率,面对压力不屈服,有一股豁出去的精神,最后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