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10点,浙江杭州市一场没有宴请、没有锣鼓鞭炮的农家小院婚礼在直播平台上举行。画面里,两位27岁的新人身穿中式礼服,屏幕上铺满了“新婚快乐”的祝福。第二天,新郎刘文超将直播内容再次上传到视频平台,4天累计观看超300万人次,连续占据视频平台热门榜首。(3月26日《新京报》)
受疫情影响,许多年轻人都不得不将婚礼取消或者延期;然而,依然有少数新人选择了如期举行婚礼。不论是“两个人的婚礼”,还是“云婚礼”,简单又不失仪式感的婚礼非但没有让这些年轻人”丢脸”,反而为他们赢得了尊重和社会认同。
在过去,能够举行“云婚礼”的,通常都是公众人物;互联网的兴起荡平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创造了成为公众人物的平等机会,使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才能获取关注度和影响力。在平凡的世界里,这一对新人是两个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的普通劳动者;通过“云婚礼”,他们成为许多网友注意力的焦点,围观的人数和收到的祝福,并不逊于那些奢华、排场的婚礼。
简易打捆机“云婚礼”能够上演,固然有“好日子”传统文化基因驱动的因素,一对新人的笃定与坚持才是根本原因。 “云婚礼”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让那些不能在现场参加婚礼的人们,都可以见证这对新人的幸福时刻。
说到底,“云婚礼”改变的只是婚礼的形式,却没有改变婚礼的价值内核。只要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哪怕婚礼简单一些,又有什么关系;更何况,婚礼的排场并不和婚姻质量有必然的联系,有的人在婚礼上出尽了风头,婚姻却没有维系多久。
简易打捆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云婚礼”受到网友们的追捧,关键在于契合了年轻人的“意义之网”。
和祖辈、父辈相比,“90后”和亲戚之间的社会联结并没有那么紧密、社会互动并没有那么频繁。对于老一辈人喜欢大操大办、传统婚礼繁琐复杂的仪式和“闹婚”等陈旧习俗,一些年轻人并不认同。他们并没有将婚礼作为追名逐利的一个竞赛场,而是渴望回归情感本位。
作为一个刻骨铭心的生命仪礼,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仪式,举办婚礼意味着一对新人拥有了新的社会角色、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他们需要父母、亲人、朋友等熟人社会网络的见证、祝福、分享喜悦和幸福。“云婚礼”尽管没有多少熟人在现场,却有不少人在网络上围观和见证,同样具有“仪式感”。
与许多同龄人的“风光大嫁”相比,“云婚礼”看似不够体面、光鲜,实际上却无损婚礼的本义。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不少人的情感和财富捆绑在一起;“云婚礼”回归了婚姻情感共同体的本质,不仅不丢脸,反而让人感动、让人羡慕。
与那种“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相比,这种听从自己内心声音、不盲从世俗看法的婚恋观念,更值得年轻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