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7302099

在线留言X
快速询价 拨打电话

小麦自动打捆机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84年),可以说是见证了这些年农村从完全靠人力到高度机械化的演变进程。

几年前就劝说母亲别再种家里的地了,跟我们到城里一起生活。但是母亲就是不肯,说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也不想成为我们的负担,自己还能再种几年地呢。所以每年到麦收的时候,我都会尽量回去帮忙。这几年感触最深的就是麦收变得简单了,一天的时间家里的10亩地就收割完了,直接拉到“粮站”卖了钱。小时候的麦收可没这么简单。

手割麦子

记忆最深刻的麦收应该是上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哪有什么收割机、脱粒机,完全靠人力。早上起来几乎是全家出动,一人一把镰刀就出发了。有时候带点吃的,不过那个年代也没什么可带的食物。带几个馒头,几颗大葱。还会带上一桶水,那种塑料白色的扁桶,几乎是每家的标配。偶尔也会往水桶里面加些橘子粉,这可能是我接触最早的“饮料”。母亲每到麦收的时候还会提前买好鸡蛋腌起来小麦自动打捆机。去地里干活的时候带上几个,也算改善生活了。

看着大人们‘轻松’地抓住一把麦子,镰刀挥洒一下,就将麦子割断,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还特别齐整。我也试着抓起一把小麦,结果活没干多少,倒是扎了几个刺。

就是这种水桶+橘子粉

手割(没写错,靠双手用镰刀割麦子)。捆成一捆一捆的,然后用马车(有牛车、驴车)拉到‘场里(就是一片平整的空地)’垛起来。找一个晴天,一大早就把垛好的麦子摊开在‘场里’,不能摊的太厚,中午还要顶着最烈的太阳把麦子翻一遍,为的是让底下的麦子也能被充分晒到。一直晒到下午2点多。这个时候麦穗晒得都已经很‘脆’了,找一个碾子轧上几圈麦粒就脱落下来了。

牲口拉着碾子,也有用拖拉机的

然后把小麦秸秆一点一点的抖落起来,最后剩下麦粒、麦余子(麦余子是农村捞麦子的时候水上面漂着的那些空麦子)还有短的秸秆混杂在一起。然后堆起来,最后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将麦粒分离出来。用木锹扬到空中,利用麦粒和麦余子的重量差借助风能将他们分离。我们那里叫‘扬场’。这个艰巨的任务也只有父亲完成的最好。如果真赶上不刮风或风速很小,就只能干等着。真是靠天吃饭啊。

扬场

看到一大堆黄灿灿的麦粒。光着脚走在麦粒上,有点硌脚但更像是在按摩,是我和哥哥的最爱。

最后装进编织袋拉回家。

成品

其实到这里麦收还没有结束,拉到家里后还要继续晒麦粒。那个时候大家都还习惯存粮食,不像现在都直接拉去粮站换成钱。在把粮食存起来之前,一定要晒的特别干。老家的房子都以平房为主,最适合晒粮食了。只是这个过程真是个力气活啊。一个人在房顶,站在房檐(老家房子都是水泥顶,这个字不准确)。唯有父亲可担此重任。把一根缰绳从房顶系下来,我跟哥哥就在底下把一个桶(铁皮桶)装满粮食,系好后,就通知父亲拽上去。一桶大概得有三十斤的重量,这样来来回回得有几十桶呢。然后均匀地摊开,再光着脚蹚出一道道麦沟,就不管它了,毒辣辣的太阳晒上一天。要是傍晚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说明没有雨),就把麦粒直接堆起来。用一款苫布盖起来,等第二天再摊开继续晒。那时候的人们好像不习惯看天气预报,也没有现在的精准。晒好的麦粒还要再从房顶系下来,这个时候一般是哥哥去跟房顶帮父亲把麦粒装进桶里,我跟母亲在底下负责把系下来的麦子直接装进瓮里(跟大水缸差不多

房顶晒麦子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农民种地真是太不易了,没把子力气还真干不了这活。还好现在一切都是机械化了,联合收割机进地里打出来的直接就是麦粒。也不用再晒麦子,直接拉到粮站卖了。说到粮站,想起了交公粮的经历。交公粮,指的是农民将所种收获的粮食按标准无偿交给国家。我国已经取消交公粮这一制度。

交公粮,排队

每家按照人口,每人多少斤交到公社粮站。有开着拖拉机的,有赶着牛车、马车的。好几个村子的公粮都交到一个公社,几乎每年都得排上一天的队。那个时候除了以家庭为单位上交公粮外,每个学生还要往学校交麦子(拾麦子)。农村是不放寒暑假的,主要是放‘麦假(回家收麦子)’、‘秋假(收玉米)’。最高兴的就是几个小伙伴,一人一根麦腰(麻绳)就出发去拾麦子了。拾麦子的规矩是,这块地的主人已经把麦子都收完了,否则谁都不许去捡。没有人去破坏这个规矩。那个时候的快乐很简单,没有人觉得热,没有觉得脏,觉得累。三五成群,两三结伴就出发了。小麦自动打捆机

拾麦子

说是去拾麦子,到最后没有几个可以达到学校要求的量。几乎都得靠家里补贴。不过,确实也都帮家里干活了。

可能现在回忆起来,更多的是乐趣,因为那会我们都年纪小,体会不到那种艰辛。但是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麦收,真的是有辛苦也有无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吧。尤其是我们这批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没事就常回家看看。看看老人、看看儿时的小伙伴。

联系我们
热销产品